香港競爭力江河日下,曾經的世界最繁忙港口一去不復返。最新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十一月,香港貨櫃吞吐量只有一千八百多萬個標準箱,連續十七個月下跌,預期全年吞吐量不超過二千萬個標準箱,創十三年來新低,不僅與世界第一貨櫃港上海的距離愈拉愈闊,更落到浙江舟山港之後,屈居全球第五位。

曾幾何時,香港與新加坡爭奪世界第一貨櫃港的地位,你追我趕,幾番易手。一九九九年,香港重居世界第一,二○○五年又被新加坡超越。到了二○一○年,上海港躍居世界第一,新加坡退居次席,香港跌至第三。兩年後,深圳港後來居上,香港跌至全球第四。如今,舟山港又將香港拋到後面。

彈丸之地的香港,從執世界航運之牛耳到今日每況愈下,其實與內地因素密切相關。香港曾是中國與世界之間的橋樑,華南地區尤其是作為世界工廠的珠三角,貨運都依賴香港。隨着內地進一步與國際接軌,香港漸漸失去中介角色,航運地位日見褪色。回歸前的一九九六年,香港佔華南地區貨運達百分之九十六;到了「沙士」那一年,這一比例已降到百分之六十二。

近年內地競相發展航運業,僅珠三角地區就有廣州南沙港、深圳鹽田港及蛇口港、珠海高欄港等,同香港展開惡性競爭,年前香港爆發貨櫃碼頭工人大罷工,加速貨運業北移。上世紀八十年代,是香港航運的黃金歲月,商家提出港珠澳大橋計劃;如今大橋一拖再拖,就算有一天建成,恐怕也是聾子的耳朵——空擺設。

成也內地,敗也內地。不管承認不承認,喜歡不喜歡,香港經濟與內地密不可分,香港人的命運無法自主,回歸之初,中央視香港如珠如寶,百般呵護,好處都留給香港。隨着近年中港矛盾惡化,迫使中央重新思考對港政策,決定另起爐灶,哪一天香港的國際金融地位也被內地城市取代,香港就徹底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