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戰明年一月中馬拉松比賽的市民宜量力而為,須留意腳掌或膝關節的腫脹情況。有骨科專科醫生指出,突然增加運動量,有機會令骨骼壓力增加而受傷,形成壓力性骨折。曾有四十多歲的文職男平時運動量只限於「追巴士」,為備戰馬拉松,每次練跑半小時,後來膝蓋對下位置紅腫,步履蹣跚求醫,才發現壓力性骨折。醫生建議練跑者循序漸進,每周只可增加一成運動量。

距離渣打馬拉松不足一個月,參賽者宜循序漸進地練跑。(資料圖片)

葉啟源說,臨近馬拉松,壓力性骨折求診個案較平日增加。

備戰明年一月中馬拉松比賽的市民宜量力而為,須留意腳掌或膝關節的腫脹情況。有骨科專科醫生指出,突然增加運動量,有機會令骨骼壓力增加而受傷,形成壓力性骨折。曾有四十多歲的文職男平時運動量只限於「追巴士」,為備戰馬拉松,每次練跑半小時,後來膝蓋對下位置紅腫,步履蹣跚求醫,才發現壓力性骨折。醫生建議練跑者循序漸進,每周只可增加一成運動量。

私人執業骨科專科醫生葉啟源表示,壓力性骨折因骨骼長期受壓引起。突然增加運動量,承受的壓力雖不足以令骨骼即時斷折,但可令骨骼出現微小創傷。骨骼雖可自行修補,但若復原速度追不上創傷形成的速度,便會造成壓力性骨折。最常見的患處是由腳趾頭數起的第二及第三節連接腳掌的蹠骨,以及膝蓋下內側脛骨。他說,患者初時只覺輕微疼痛,及後痛楚慢慢加劇,特別在運動時患處變得紅腫,舉步維艱。骨骼裂口細小,患者須接受電腦掃描或磁力共振檢查,才能確定骨折位置。

葉啟源指出,近年愈來愈多人在跑步鍛煉過程受傷。以他的臨床經驗,平常每月有一至兩宗壓力性骨折新症,但臨近馬拉松等大型賽事,每周有三至五宗新症,男性居多。最年輕患者僅十多歲,因要參加港隊比賽,過度訓練導致骨折。

醫生籲每周增一成運動量

葉啟源曾遇過四十多歲的文職男,為了減磅迎戰馬拉松,每次練跑半小時,算不上「地獄式」訓練。但他持續跑了兩周後,因脛骨內側腫痛求醫,檢查後發現該處明顯骨裂,須立即停跑,接受六至八周物理治療,加上使用輔助架走路才逐漸康復。

所有患者確診後,都必須停跑,葉啟源說,初期患者若骨折位置不影響骨結構,只需多加休息及物理治療,平均六至八周不受壓,骨骼可自然修復。過往有七至八成病人均毋須做手術,但嚴重患者的骨折範圍大到開始移位,要施手術植入鋼片、螺絲固定位置。

他建議練跑者量力而為,每周只可增加一成運動量,例如上周跑二十公里,下周只可增加二點二公里。記者戴碧怡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