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來,年輕人高調地參與政治和社會活動,今屆區議會選舉更是由青年選民去改變了不少老政客的命運。

事實上,暮氣沉沉、帶有濃厚老人政治色彩的議會,對於任何現代政治體制來講都不是好事,民國時期一度出現「萬年國會」,那些議員的年齡加起來過萬歲,又怎麼能理解和關顧年輕一代的需求呢?

這一次區議會選舉,青年選民好像不分黨派,把一些老議員(例如民主黨何俊仁、民協馮檢基、民建聯鍾樹根和黃容根等)都趕下來。這可能只是一個開始,未來的立法會新界東補選和立法會選舉,青年選民會否再次把老議員換成少議員,也是很值得我們繼續觀察。

再看一二至一六年立法會議員年齡,確實存在不少政治老人,民主黨劉慧卿、工黨李卓人、公民黨梁家傑、民建聯黃定光和譚耀宗、新民黨葉劉淑儀和田北辰等,都是年過五旬的,自由黨和經民聯更是一幫青絲成雪的老頭子。不論黨派、不分民選和功能組別,都是跟香港人口一樣,出現老齡化。

雖說老政客有豐富的從政經驗和議會鬥爭經驗,但是在這個互聯網世代,一些連電郵都可能不會用的人,真的能代表廣大市民的聲音、理解新一代的文化和訴求嗎?這些年來的政治和社會運動,年輕人反對的不只是建制派,更是那些民主派的老議員,覺得他們都是來「抽水」的。

簡單來說,香港青年對老人政治存在普遍反感,這一些老政客若要繼續在議會生存,確實存在極大挑戰,甚至可以說,他們政治生涯的夕陽已經出現,能留給市民的是令人回味的晚霞,還是俗話說的「臨尾香」,就看他們懂不懂急流勇退了。

筆者認為,不論是建制派還是泛民,早一點培養適合的接班人,早一點完成新老交替,對自己的名聲、對自己的黨派都有好處。做眷戀名利的傻人,最終只會黯然失色地結束自己的政治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