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樹底下好乘涼。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是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香港挾近水樓台之利,原本大有可為,可惜港府一味等運到,錯失不少商機。

香港與內地昨日簽署《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服務貿易新協議,意味着內地市場進一步對香港開放,服務部門增加至一百五十三個,其中六十二個項目達到「國民待遇」。以電訊業為例,本港服務提供者今後可在內地設立合資或獨資企業,而且港資股權不設限制。負面清單方面,新協議比之前的《廣東協議》減少十二項,二十八項限制性措施則進一步放寬准入條件。另一方面,內地與其他國家或地區簽署服務自由貿易協定,相關優惠措施將自動適用於香港。

毫無疑問,服貿協議為港商北上發展提供更多便利,製造更多商機,無論如何都是好事。正如國家商務部官員指出,內地有龐大市場,香港服務業則有競爭優勢,服貿協議將有助香港的服務業提供者在內地市場上先行一步。

從數字來看,情況的確如此。內地海關總署數字顯示,自內地與香港○三年簽訂CEPA以來,截至去年年底,本港受惠貨品價值累計達五百四十億元人民幣,涉及關稅優惠四十多億元人民幣。有人形容當年香港經歷沙士之劫,百廢待興,CEPA的簽署是中央送上的及時雨,一點也不誇張。

可惜,單靠CEPA遠遠解決不了問題。本港經濟結構單調、產業空洞化、競爭力每況愈下……種種問題並未因CEPA的實施而改觀。實際上,CEPA受惠的只是企業,未能做到雨露均霑,難怪基層市民反應冷淡。更何況,一處鄉村一處例,內地官員提醒,香港企業今後雖可享「國民待遇」,但也必須熟悉內地模式及法規,否則再多的優惠也是枉然。

時移勢易,香港的優勢已所餘無幾,即使有服貿協議,也未必有太大成效。可以見到,由CEPA到個人遊,到內企來港上市,再到人民幣業務,都被視為中央挺港措施,結果卻是事倍功半。須知今時不同往日,內地改革開放三十多年,香港的中間人角色日益淡化,已經可有可無,尤其是國家推動「一帶一路」戰略,加快走出去的步伐,香港的優勢更是漸漸消失,難為港府還侈談要成為「超級帶路人」,簡直貽笑大方。有人擔心香港坐失「一帶一路」的發展機遇,將被徹底邊緣化,顯然並非杞人憂天。

最不堪的是,隨着香港社會愈來愈政治化,即使中央有心挺港,香港也無福消受。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個人遊,這些年來撐起旅遊業半壁江山,亦為基層提供不少就業機會,奈何被有心人挑起兩地矛盾,以致添煩添亂。港人內鬥內耗,經濟民生無人關心,這從CEPA年年簽署補充協議,卻沒有太大進展可見一斑。

西諺有云︰天助自助者。服貿協議就像一條通往寶庫的金鑰匙,如果港府不思進取,不懂得好好利用,結果也只能入寶山空手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