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部港產片,當中有句對白令人深有感觸:「香港唔係一個畀人發夢嘅地方。」的確,在填鴨式教育下,人人自小被灌輸「贏在起跑線」,而成功的定義,不是成為錢途無限的「三師」——律師、醫師、建築師等專業人士,就是炒樓炒股、買樓上車。總之,不能搵錢的夢不做也罷。

最近一項調查顯示,本港幼稚園生功課壓力沉重,逾兩成幼稚園生每日要做四至九份功課,逾三成每月默書或測驗一至四次;近兩成要參加補習班。幼稚園生已經如此,小學生的壓力就更誇張:過半小學生每日做七至十份功課;四成三每月默書或測驗六次或以上;四成人每年考四次試。有小朋友坦言「做功課做到喊」。

在這種教育環境下成長,自小就被訓練成考試機器,為了應付功課已用去大部分課餘時間,幾乎連睡覺的時間也沒有,還怎麼會有創意?怎麼會有追尋夢想的心?每年文憑試放榜,最多狀元報讀的是醫科,因為在香港,只有搵錢多的行業才會受人景仰,才會被視為有前途。這就難怪香港一直被譏為文化沙漠,因為整個社會根本不鼓勵也不需要藝術和創意。

許多人說,一生人最快樂的時光,就是做學生的時候。但當幼稚園生都被功課壓得喘不過氣,當一個地方只懂靠考試測驗來判斷一個人的價值,這樣的學生時光有甚麼快樂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