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助基層上樓、中產置業是現屆政府的施政方針。香港現時有四成多人居於公屋,另有四成為業主,面對高樓價和每年少量資助房屋供應,提高港人自置居所率相當困難,前特首董建華讓七成港人置業的目標難以成為現行政策。

香港房屋政策常以新加坡為比較對象。香港公私營房屋相對平衡,在長策會建議十年四十七萬伙房屋供應目標中,公私營比例為六比四,而公營房屋又以出租公屋為主,資助置業的居屋為輔。相反,新加坡公營房屋佔市場八成多,其組屋以出售為主,少量出租,私營房屋只佔一成多,基本上新加坡國民大部分都能自置物業。由於組屋單位面積可高達一百平方米,新加坡外地移民和輸入勞工眾多,更出現分租給未符合申請組屋的新移民現象,使國民享受資產升值的好處外更有租金收入。

新加坡的組屋政策羨煞不少港人。由董建華牽頭成立的智庫團結香港基金最近發表研究報告建議,以後新建成公屋都以「置業」為目標;有能力置業者可購買「補貼出售」單位,未有能力置業者則可「先租後買」,先上樓廉租一段時間再自置物業。有關計劃並由政府擔保,提供九成至九成半按揭。

有人形容這是把香港公屋組屋化。一直有調查指香港約七成市民想置業,但面對高樓價,這只是高不可攀的夢想。若單靠市場機制實難圓夢想,政府適當協助無可厚非,該計劃能令大部分市民先擁有公屋,再透過長期工作以分期補回地價,這不只解決市民置業問題,也是資產累積過程,面對老年化社會亦為退休保障提供出路。所謂「有恒產者有恒心」,在社會穩定和政治層面上考慮,這計劃值得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