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近幾年來最受社會關注的課題是政制和房屋,政府上下為此忙得團團轉,至今仍未能紓解困局,市民怨聲此起彼落。然而,若論社會問題之最,教育肯定比任何政策措施更教市民搖頭嘆息。不過,最近關於小三全港性系統評估(TSA)的存廢引起各方關注,並在城中擾攘多日,事態的發展頗為出人意表。事實上,就教育當局的弊政而言,TSA不過是皮毛小疵,不值得提升到社會動員的層次來討論,難怪有人認為倡議廢止TSA者別有用心。

從另一個角度看,教育問題確實不易處理,市民小題大做亦無可厚非。政制問題,對話協商就能解決;房屋問題,闢地建屋就能解決;就業問題,招商引資就能解決;社福問題,派錢送暖就能解決;可是一提到教育,偏偏就無法在千頭萬緒的問題中梳理出一個解決辦法。

政府每年的開支中,教育佔最大的份額,按道理,教育局應該是最有作為的部門,但事實並非如此。香港的教育發展日趨下流,已經是社會的常識。十多年前政府提出教改,一度引起不少遐想;可惜主事者眼高手低,兼且所託非人,結果不但新不如舊,新政對教育的破壞比以前更深更徹底。

回顧歷史,香港的教育早於教改前已經問題多多,否則不會逼出教改這條血路。香港政府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銳意一統天下,將所有學校納入資助範圍,就已經注定會走上一條不歸之路。政府這種迹近社會主義的管治方法,其中心思想無非是劃一對齊,人人均等。教育官僚於是照單執藥,不理肥瘦高矮,將中小學教育塞進一個按政策設定的框架中。此計一出,即收理髮剪草之效,從此高的肥的要向矮的瘦的看齊,香港中小學生集體向平庸靠攏。

教育當局執迷不悟多年之後,終於痛定思痛推出教改,結果換來的是一個沒有贏家的方案,以及連年不絕的罵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