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屋被視為港人一生中最大的福利,原意是保障基層市民住屋需要。香港樓價最近有下調趨勢,惟私人樓宇和租金均處於高水平,超乎一般市民負擔。今年四月,房委會進一步放寬公屋申請的入息限額,令公屋輪候大排長龍,超過二十八萬輪候個案使房委會三年上樓的承諾無法兌現,最近運房局局長承認現時平均首次編配公屋時間已延至三點六年。

三年上樓的承諾一直備受質疑,有學者認為數字取巧:一來它是統計第一次配屋時間,但一般公屋申請者往往是第二、三次配屋時才接受,因此實際上樓時間較長。二來現時單身長者配屋的時間只需一年多,這拉低了一般家庭的平均時間。實際上,一般家庭輪候公屋時間要四至五年,加上近年市區及四人以上大單位稀缺,這類公屋輪候人士要等上更長時間。

一般家庭輪候公屋望穿秋水,單身非長者人士更是遙不可及,現時輪候冊中有一半是這類人士。今年初房委會引入配額及計分制,令這類人士在五十歲前能上樓的機會接近零,他們唯一希望就是等司法覆核個案結果。最近的數字顯示這類人士有三成多是大學生,大專院校在迎新營派公屋申請表也不是甚麼新聞。過去大學生「四仔」文化中追求的屋仔,今天變成了一個百多呎的單身公屋單位,令人嘆息。

公屋難求,為了上樓,港人用盡各種方法。為使入息不超額,在預計審查前的一段時間,夫妻其中一人放棄工作或只做兼職;在薪金接近入息上限時,打工仔主動要求老闆不加薪;為了不改變輪候冊名單,一些正和家人輪候公屋的青年寧願不註冊結婚,直至上樓。這些社會百態,都反映公屋對市民有多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