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以評核學生成績的全港性系統評估(TSA)再度掀起爭議,有家長炮轟機制嚴重異化,淪為學校過度操練學生的工具,有家長甚至要求教育局馬上取消。一個本來為學生着想的評核制度,竟然鬧得滿城風雨,恰恰是港府教育政策混亂的明證。

全港性系統評估自○四年起實施,旨在收集小三、小六和初中三年級學生的中、英、數基本能力數據,作為當局釐訂政策的參考,以及學校優化教學之用,評核結果不會影響升中派位,不會用作學校排名,甚至不會計入學生成績,理論上不會構成學習壓力,增加學生負擔。問題是,教育界操練風氣熾熱,「求學就是求分數」的觀念根深柢固,加上部分學校擔心評估成績影響學校排名,於是大力催谷學生,補課和額外練習不絕如縷,不僅背離評估機制的初衷,更令學生的功課壓力百上加斤。這種情況愈來愈普遍,終於觸發部分家長反彈,要求取消小三評估試,並迅速在網絡群組得到數萬人響應,引爆新一輪爭議。

面對排山倒海的批評,教育局指評估機制只針對學生基本能力,問題出於個別學校過分操練;又指學校沒有必要多買補充練習操練學生,此舉無助引發學習動機,反而令學生對學習生厭。有教育界人士亦為當局緩頰,指全港性系統評估有助學校掌握學生成績強弱,從而作出針對性教學,現在的問題是有學校過分操練,家長矛頭應針對學校及辦學團體云云。很明顯,教育局無非又想推卸責任。

誠然,評核及掌握學生成績是教學的重要依據,實施全港性系統評估無可厚非,之所以引發這麼多爭議,學校固然有不可推諉的責任,但難道教育局就可以袖手旁觀嗎?評估機制變質變味已非一朝一夕之事,部分學校瘋狂催谷學生亦是公開的秘密,作為監管者的教育局一直熟視無睹,闊佬懶理,正是導致問題不斷惡化的主要原因。事實上,當局不是不知道評估機制荒腔走板,也不是不知道學校過度操練學生,更不是不知道學生的壓力愈來愈沉重,早年在教師和家長施壓下,曾推出所謂的優化方案,包括取消向小學發放達標率,以及把評估從小學質素保證的「表現評量」中剔除,希望減輕學生的壓力。可惜當局推出措施後便關人個關,既無跟進情況,亦無定期監察,結果問題不僅沒有改善,反而不斷惡化。

歸根究柢,評估機制淪為學生與家長的噩夢,正是教育政策失敗的惡果。回歸以來,教育生態日趨惡劣,學校在殘酷的競爭環境下往往不惜犧牲學生利益。特別是前特首曾蔭權爵士推行教育產業化,整個教育界變得市儈勢利,大學淪為學店,中學貴族化,連小學也被捲入弱肉強食的森林遊戲,在瘋狂競比的風氣下,學生淪為操練工具何足為奇。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全港性系統評估觸發爭議,急功近利的「怪獸學校」固然責無旁貸,一味卸膊的「怪獸政府」更是難辭其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