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管理局昨公布行動計劃,回應政府檢討醫管局報告,計劃具十大建議,當中細分多達一百二十四項措施,「主打」縮短專科門診及急症室輪候時間。計劃報告建議,由家庭醫學專科門診分擔骨科專科門診的穩定個案,推出手機APP讓新症病人跨網預約,又透過增加急症室診症節數、制訂門診服務量及滯留等候入院的表現指標等,監察個別醫院有否服務「爆煲」。但病人組織質疑,輪候時間長主因醫生人手不足,推出新措施無人手執行也無補於事。

梁栢賢(左)及梁智仁昨公布行動計劃,期望三年內陸續實行。

當局將擴大跨聯網服務,解決專科門診輪候時間過長。(資料圖片)

骨科及精神科專科門診經常「排長龍」,為紓緩輪候時間,醫管局建議善用家庭醫學專科診所,將病情較穩定的骨科專科個案轉往家庭醫學診所跟進。計劃報告指出,有關措施已在籌劃,將於一七/一八年度工作規劃推行。若情況理想,研究在其他合適的專科採用類似轉介模式。該局將在一六年首季於婦科專科門診試推流動應用程式,方便新症的病人選擇跨網預約,揀選輪候時間短的聯網門診約期。若情況理想,應用程式預約或推展至其他合適專科。

制訂表現指標監察

急症室輪候時間長,需入院治療的病人等幾日仍未能上病房的情況被詬病,醫管局決定針對及早評估及診治近年逐漸增加的第三類緊急個案,增撥急症室醫護人手資源縮短此類病人的輪候時間。最多人輪候的第四、五類次緊急及非緊急個案,該局希望擴展急症室支援診症節數計劃,透過特別薪酬津貼計劃增加醫護人手,協助疏散此類病症。

醫管局行政總裁梁栢賢指出,將為專科門診制訂服務量「表現指標」,研究每名專科門診醫生診治病人的比率,視作表現指標;又將滯留急症室未能上病房的時間訂作表現指標。他強調,指標不屬行政指引,非逼迫醫生「交數」,而是有互相監察作用:「唔係大石壓死蟹嘅意思。」計劃又提到,增加普通科門診的服務名額,改善基層醫療服務。

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說,公院人手不足才是輪候期長的重要原因,若不增加人手,推APP都無法解決問題。立法會議員郭家麒批評手機程式「堅離地」,公立門診病人八成以上為六十五歲以上長者,不懂使用手機程式,由門診職員協助病人轉往輪候期較短的聯網登記求診較實際。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