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四月,有網民發貼揭露南京一名九歲男童被養母虐打的慘狀。照片顯示,男童背部、手臂、腿上均被抽打得傷痕纍纍,後經警方鑑定為輕傷一級。這個消息引起公眾極大關注,孩子的親生父母得知警方通知後也趕到了南京。

更多無奈的現實被披露出來,因為家庭經濟困難,親生父母三年前將男童交給居住在南京的表姐收養。儘管他們曾聽說因男童頑皮被養母毆打,看到真實情況時還是非常吃驚。受虐男童的養母被當地檢察院以涉嫌故意傷害罪提起公訴,當地民政部門和教育部門則開始研究解決男童與親生父母在一起生活的安置和救助工作。

本以為親生父母會感謝公眾的關注和幫助,為男童的身心健康創造更好的環境。然而現實卻是,男童親生父母一方面狀告發貼人,認為男童受虐一事被披露,侵害了男童的肖像權、名譽權和隱私權,要求發貼人停止侵害、賠禮道歉、消除影響、恢復名譽,並支付精神撫慰金二十萬元人民幣。另一方面希望男童能由養母繼續撫養,並積極提供男童傷情並不嚴重的證據,力求不按照犯罪行為處罰施虐者。

劇情急轉直下,公眾輿論嘩然!如果不是發貼人的揭露,男童受虐的情況不知還將持續多久,在此皮鞭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其身心健康狀況更讓人憂慮。男童父母不但沒有感謝社會公眾對犯罪行為的監督與披露,反而袒護施虐者,認為毆打兒童屬於家庭內部管教方式,更轉而向揭露罪行者索要金錢,補償其「精神損失」,真可謂「農夫與蛇」的現代版。

所幸,還有法律作為道德的底線。日前,當地法院判決駁回訴訟,認為發貼人在發現男童受傷害後,為保護未成年人利益和揭露可能存在的犯罪行為,依法在網絡發表未成年人受傷害的訊息(包括有節制地披露相關訊息、照片沒有暴露受害兒童真實面容等),符合社會公共利益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