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中英談判香港前途問題時,在福建當記者的陳佐洱因為採訪機會,「棄筆從政」,調到國務院港澳辦工作,開始了朝廷「港澳工作幹部」的政治生涯。因為表現不俗,人很機靈,一路遷升,最後爬到仕途頂峰,出任港澳辦常務副主任。

然而,大概因為不如廖暉有「太子黨」的背景吧,陳佐洱雖然是正部級,卻不能擔任一把手,成為主任,運氣差了一點。

陳佐洱和他的港澳辦老領導李後、魯平一樣,有戰鬥性,在彭定康推行「三違反」政改時,得到「鍛煉」。一九九二年,英倫「超級政客」彭定康出任港督。而自六四事件後,英倫改變對華政策,一改過往和北京在香港問題上的合作態度,單方面推出政改方案。之後又在香港興建新機場問題上自把自為,財政「不封頂」,大有要花光香港儲備的架勢。由此,中英關係全面而持續緊張,香港過渡期的平穩過渡、政權順利交接受到影響,雙方爭拗激烈,魯平和陳佐洱當年是朝廷的兩名勇將。

香港回歸後,中英爭鬥戛然而止。彭定康回到英倫老家,但政壇早已沒有他的位置,後來在歐盟混了一個差事,又到某大學當校監。而魯平和陳佐洱也相繼退休。

然而後過渡期的那場政改爭拗,並沒有因「直通車」被毀、北京「另起爐灶」而畫上句號,因為《基本法》有關實現雙普選的規定,政改問題一再引起爭拗,以致陳佐洱在政改之役又披掛上陣,戰鬥一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