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迪士尼樂園日前慶祝開幕十周年,近年樂園入場人次開始向上,對比開園頭幾年,可算是有所進步,但香港旅遊業自內地客減少來港後開始放緩,究竟香港是否仍要依靠主題樂園作為發展旅遊業的引擎,此際實在值得好好檢討,好讓港府不要再次成為冤大頭。記得前特首董建華於一九九九年引入迪士尼樂園,希望為當時低迷的經濟注入強心針,但事與願違,樂園二○○五年開幕後便爭議連連。食環署人員當年準備進入樂園內餐廳調查食物中毒事件,竟遭園方拒絕,要求先除帽及拆除帽徽,令人懷疑香港是否有「治外法權」。

其次就是迪士尼樂園當年與港府簽署合作協議,但未有公開,港府多年來只有注資的份兒,金額多達數百億元,先不說沒有回報,股權分布卻只較迪士尼總公司多了少許。直到樂園擴建需要港府注資,才首次公開營運數字,原來是連連虧損,人次根本不達預期。令人最感氣憤的是,雖然樂園虧損,但迪士尼總公司卻可收取管理費用及專利權費用,近億元就是如此「袋袋平安」。

港府其後注資擴建,卻因同意以債換股,除之前的債收不回來,更因此削弱大股東地位,難免令人想到是現代版「喪權辱國」。樂園近日再次與港府討論擴建,今次全社會真的要好好檢視,不可再讓「喪權辱國」事件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