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情治理是大學問,對內地來說,政府要透徹了解民眾的意願絕對是不可能的任務。但隨着互聯網蓬勃發展,加上新媒體興起,某程度上輿情變得更聚焦。與國際社會相似,青少年網民構成互聯網的重要部分,若政府未能有效掌握當中脈搏,將影響網絡輿情監測的全面性。

資料顯示,截至二○一四年底,二十五歲以下的青少年網民約為二點七七億(佔全體網民逾四成)。至於青少年手機網民則達二點四三億,使用手機上網比例為逾八成七。青少年線民平均每周上網二十六點七小時,三大主要用途為即時通訊、網上搜索及聆聽音樂。由此可見,青少年網民透過互聯網進行的社交行為,或局限於自身的生活圈子。

如何有效掌握年輕人的「盤據地」,正是內地政府的要務。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指出,堅持積極利用、科學發展、依法管理、確保安全的方針,加大依法管理網絡力度,加快完善互聯網管理領導體制,確保國家網絡和資訊安全。二○一三年,內地政府進行規範互聯網新聞資訊傳播秩序專項整治行動,大力整頓網絡意見領袖(大V),要求網絡大V承擔更多社會責任,並提出了「七條底線」(即法律法規底線、社會主義制度底線、國家利益底線、公民合法權益底線、社會公共秩序底線、道德風尚底線、資訊真實性底線)。

從國家安全角度看,雖然輿情治理某程度上必定會收窄言論自由,但政府完全放手不管互聯網世界亦不是負責任的行為。中國地緣廣闊,傳統傳播媒介未必能迅速、有效發放官方資訊。任由互聯網自由發展,倘若遇上別有用心的網民惡意利用,可導致災難性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