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世界地質公園「續牌」成功,惟島上一直有居民反對,指村內缺水缺電,旅遊配套欠奉,是次「保育」並非「可持續發展」。日前外界亦料欠缺「地區參與」或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黃牌」。究竟地質公園「續牌」的爭拗點在哪裏?誰為地質遊付出代價?誰從中能得到利益?

顧問老師:April Ip

Q:這次地質公園「續牌」的紛爭重點是甚麼?

A:這次事件中有兩邊對立的持分者:支持地質公園「續牌」的政府和反對「續牌」的原居民。政府以保育和發展地質旅遊為旗號,支持地質公園續牌。而郊野公園條例列明,當該地被劃作郊野公園時無人能夠拒絕,亦不容許在土地上進行任何建設。故原居民不可指望興建任何水電建設,他們以捍衞生存權為依歸,指地質公園侵吞私人土地,損害自身利益為由,反對地質公園「續牌」。

Q:地質公園「續牌」是否與村民生活質素構成對立?

A:本質上其實可以並存,保育公園不等於要犧牲村民生活。現時村民面對的問題在於,在村內興建水電建設的利益成本太低,故沒有公司願意承擔。如政府可就此作出補貼,問題便可迎刃而解。另外,政府亦應補償當地村民,如提供「地換地」補償政策,或者園區內設遊客區,發牌讓他們經營食肆或士多,容讓他們有謀生權利。

延伸思考

1.為甚麼東平洲會被質疑欠缺「地區參與」?

A:從社會大眾角度而言,東平洲位置偏遠,而交通和島上旅遊配套均欠缺,如市民需乘街渡前往,島上的水電和如廁設備簡陋,故人流不多,未曾到過東平洲的市民為數不少,自然不太關心島上發展,參與度亦相對低。對村民而言,一旦繼續作為郊野公園,無法建設水電,嚴重損害生活。再者,機制上亦欠缺公眾參與的平台,故東平洲會被質疑欠缺「地區參與」。

2.地質旅遊帶來的經濟效益,會否惠及付出環境成本的持分者?

A:首先,地質旅遊是否帶來經濟效益已存疑,因配套欠奉而使其吸引力大減。再者,為保育而作出的建設,必然會使某些持分者付出代價,而保育行為是為發展所耗費的地球資源作出補償。而這補償不應由鄰近保育地區的小市民負擔,而是應由政府先付出,或者應使非不得已的付出者從中得益,從而平衡各界利益。

3.政府在這事上的角色是甚麼?

A:政府在處理紛爭的角色是平衡者,調整各界利益。因為各持分者的目標必然不一致,而政府必然站在大多數的立場,或者以長遠利益為依歸,但這並不代表必需犧牲少數。政府應從各方面考量如何彌補少數人的損失。政府現時取東平洲之地作保育,卻未能做好宣揚保育的工作,交通配套亦未臻完善,又未能妥善安置村民生活,故得不到各界支持。

網上專頁:on.cc/sunstudies

聯絡電郵:studies@on.cc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

昔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