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是爭取群眾授權的一個有效渠道,它對各種理念具有一種加固功能,今天受選民擁護的,明天可被否定,反之亦然。今年六月,湯家驊宣布將於十月一日辭去立法會議員職務,意味新界東選區將就其出缺進行補選。相對於區議會選舉,立法會選舉較容易得到聚焦,故選舉較着重候選人的政治理念,亦由於這次補選很可能是佔領運動後建制派與泛民主派的第一次對決(姑勿論那些區議會補選),若雙方能有完整的政治論述,光明磊落地為其政治路線全力一戰,這對於香港後政改時期的發展將起着重要的參考作用。

作為反對派,泛民主派往往透過放大「一國」下的各種矛盾,擴大其政治生存空間,故最近反對派陣營就「超然論」斷章取義地大做文章實不為奇。但事實證明,香港的三權運作具有互相制衡的實際意義,最重要的是,在獨立的司法制度下人人平等,所有人(包括特首)既受到法律保障,也不存在任何特權。

從政的人必須重視群眾說服工作,爭取港人的支持。毋庸諱言,泛民一直爭取的是排拒中央政府參與的政治體制,側重於兩制,但泛民若想推翻現時的政治體制從而上台執政,那他們是否應該摒棄「有破壞無建設」的行事方式,拿出應有的道德勇氣,說服群眾其堅持的政治路線如何可行呢?從建制派的角度看,在一國兩制下,香港作為國家的一個特別行政區,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個機關的權力均由中央政府賦予,而就特首的任命而言,中央的認同及廣大市民的屬意同樣重要。筆者期盼,就上述兩條發展路線,建制派與泛民主派可透過這次補選向港人清楚陳述當中的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