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文署的博物館去年入場人數多達六百五十萬人次,人流極高下問題開始浮現。記者日前聯同空氣專家巡查多個博物館,檢測其空氣質素,發現部分場館已淪「毒氣館」,二氧化碳(CO2)濃度超出環境保護署訂定的室內空氣質素指引,當中以科學館最為嚴重,高於指引一點二倍;歷史博物館及太空館亦超標約五成。專家直指,長時間逗留高濃度二氧化碳空間會令人呼吸困難,更會成為爆發病毒的源頭。文/圖:專案組

黃勁松指出,博物館內二氧化碳濃度偏高,估計是館內換氣系統超出負荷。

現時全港的博物館及文化場館,入場參觀人數在過去十多年持續上升,總數由○○年三百四十萬多人次,增加至去年的六百五十二萬多人次。

本港至今仍未對室內空氣質素規管立法,只有無約束性的環保署室內空氣質素的參考指引。根據指引,要達到最高「卓越」級別,二氧化碳含量要低於800ppm;次一級的「良好」級別指標,二氧化碳亦要低於1,000ppm。記者日前聯同室內空氣處理顧問黃勁松量度各區博物館的二氧化碳濃度,發現三個博物館的二氧化碳濃度均超出「卓越」級別指引。其中科學館的二氧化碳濃度高達約1,950ppm,超出指引約一點二倍。

記者當日量度科學館時,館外的戶外空氣二氧化碳濃度為約450ppm,進入館內的售票處時,二氧化碳濃度已逾1,500ppm,地下展廳再升至1,900ppm,而四樓展廳人流較多,二氧化碳濃度為約1,950ppm。

感侷促喉嚨不適

而歷史博物館及太空館,量度得二氧化碳的濃度約為1,200ppm,同樣高出「卓越」指引約五成。記者巡查當日是周日,每個博物館都有最少數百人。有參觀市民直言,逗留一段時間後,便開始感覺侷促,更有人指出現喉嚨不適及咳嗽等情況。

黃勁松指出,量度二氧化碳濃度,可得知空氣是否流通,今次量度出博物館內室內二氧化碳濃度偏高,估計是館內換氣系統超出設計負荷,鮮風未能及時進入館內,二氧化碳無法排走,令廢氣積聚,加上人流太多,令二氧化碳濃度愈積愈多,有可能影響參觀者及工作人員健康。

或致傳染病爆發

「空氣不流通可能令博物館積聚病菌,增加交叉感染病毒嘅機會。」黃建議康文署應改善博物館抽氣設計,增加鮮風供應,以減低二氧化碳濃度。

理工大學屋宇裝備工程學系副教授梅國威估計是博物館當初設計時,沒有預計到人流過多問題,若二氧化碳濃度達2,000ppm,長時間逗留會影響健康,令人感到翳悶,但若要達環保署的二氧化碳濃度指引,康文署需提供足夠鮮風量,但會花費大量資源。

「二氧化碳含量高,會令人感到好攰、好眼瞓及無精神,長期吸入高濃度二氧化碳,仲會令人血壓增高,呼吸困難甚至心跳不正常。」家庭醫生關嘉美指出,二氧化碳濃度超標,代表空氣不流通,加上人流密集,會增加細菌及病毒傳播機會,容易造成傳染病大爆發。

康文署發言人表示,機電工程署曾於一三年為有關博物館進行室內空氣質素檢測,二氧化碳含量低於800ppm,由於室內的二氧化碳含量會因在場人數的多寡而有所差別,場地職員會不時監察空調系統的設定,因應觀眾人數和流量進行調節。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