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紓緩內地遊客及水貨客過多、減少他們對本地居民生活的影響而提出的邊境購物城計劃,終於稍有眉目,然而面對人民幣大幅貶值,「一簽多行」亦已變成「一周一行」,零售數字下跌,邊境購物城到底還有多大意義?

近日,負責籌建落馬洲邊境購物城的基金會,終於向城市規劃委員會提交改劃土地用途的申請;另一邊廂,由新界原居民牽頭的羅湖臨時邊境購物中心,亦在被城規會拒絕之後捲土重來。大計貌似起動,實際上兩者均只於城規會階段起跑,前者估計最快都要到明年才能夠落成,而後者成事機會更是存疑。

興建邊境購物城原意是基於內地客及水貨客過多,超出本港承載力,令本土居民日常生活受到影響,甚至出現連串激烈的反水貨客示威及「鳩嗚」行動,為了緩和兩地矛盾,亦讓零售業界可以正常做生意,故此提出有關構思。然而,隨着佔領運動結束,激烈抗爭的氣氛暫時減弱,狙擊內地客或到零售店舖生事的情況亦沒有再發生。

此外,「一周一行」以及兩地政府打擊水貨客的措施亦令訪港內地客減少,零售數字相應下跌,加上人民幣貶值,零售及旅遊業步入寒冬,現在還說要再延一年才能落成邊境購物城,恐怕屆時會得物無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