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打造美好形象,為閱兵當天呈現湛藍的天空(「閱兵藍」),將聯合周邊六個省區市共同保障閱兵期間的空氣品質,實施包括交通限行在內的多項措施,效果已經顯現,北京連續多天PM2.5保持一級優水平。為了保障「閱兵藍」,代價還包括北京近二千家工業企業採取停限產措施,比APEC會議舉行時增加十五倍。

不管是「奧運藍」、「APEC藍」還是「閱兵藍」,實踐一再證明,內地想要藍天白雲、沒有霧霾的環境,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問題是付出的代價是否可以承受,尤其在經濟增長下行的情況下,大面積限停經濟活動,問題顯得更嚴峻。換個角度亦可見,工業生產及城市交通的排放,依然比較污染很不環保,改善還十分緩慢。試想,從「奧運藍」到「閱兵藍」,時間跨度長達七年,工業及交通排放依舊,若不作強制的規限就見不到藍天,粗放的工業生產、無節制的交通擴張依然故我,顯示發展與環保的關係模式始終未得到重視,遑論有效糾正。

有的措施也不是從減排着手,而是搞搬廠,如將首鋼遷離北京,寶鋼要搬離上海,污染源挪個地方,不過是想要北京藍、上海藍,而把霧霾挪去別處,不從減排入手非真正改善,政府要爭取的是實現零排放,追求這個藍、那個藍,不可代替的是中國藍,沒有中國藍就沒有中國夢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