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將於九月三日舉行大規模閱兵。從近日的綵排活動看來,中國的軍容比以前更為壯大,於是惹來中國展示軍力、對地區安全帶來威脅的負面批評。一個國家公開展示軍事力量,鄰國為此感到不安,這種反應很正常。不過,要是把今日的閱兵置於中國近代史的視界之中考量,就會有另一種看法。

十九世紀中,中國經過兩次鴉片戰爭教訓之後落實洋務運動,目的是要建立一支現代化的軍隊,「堅船利炮」自此成為中國自強的關鍵詞。到了一八九四年,中國已經建立了一支西式的艦隊。以排水量和裝備計,這支北洋艦隊在世界排名十名之內,自強運動的一項核心指標似乎已經達到了。

北洋艦隊的陣容不但振奮朝野,也為日本海軍帶來一定的心理威脅。兩支艦隊決戰前夕,西方軍事家對中國水師看高一線,可是正式交手後北洋艦隊全軍覆沒,震驚世界。

經此一役,中國軍事力量的底蘊暴露無遺。日本固然食髓知味,意圖進一步吞噬中國的領土,西方列強也不甘後人,紛紛在中國「趁低吸納」,中國在晚清的最後十年幾乎在世界地圖上消失!

清朝的覆亡並沒有解決中國的厄運,中國在此後的二十年間自相殘殺,軍閥之間戰鬥之頻繁不亞於戰國時代。可是,中國軍人互相攻伐無助於大力提升國家的軍事力量,反而讓外國知悉底細,變相誘發鄰國入侵的野心。日本發動九一八侵略,其實是看穿中國軍力的弱點;蔣介石的不抵抗對策更進一步壯大日本的信心。幾年後日本計算好兩國軍力的差距,於是全面侵略中國,中國再次面臨亡國的厄運。

二戰後中國在冷戰陰霾中重建民族的自信,在新一代西方列強的圍堵下,中國以自主研發的原子彈消除了任何政權對中國的野心。從這段歷史脈絡看今天的閱兵,應該不難看出當中的和平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