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年底區議會選舉及明年立法會選舉還有一段時間,暗湧已起。其中一個備受矚目的焦點是,不少青年團體打算以「傘兵」組織姿態參選,他們的政治資本就是佔領行動時的激進表現,會否成為一方政治勢力,泛民與建制都極度注視,恐影響到對選情的判斷。另一邊廂,幕後有人出資幫助這些新進政治組織參選,似乎旨在攪局。

傘兵組織對選情的研判,主要視乎年輕一族的選票,據最近的選民增長態勢,雖然二十六至三十歲選民新增百分之十,但十八至二十歲和二十至二十五歲新增的分別只有百分之五和百分之四。數據顯示,年輕選民增長幅度不如老年選民,傘兵組織所能依靠的基本盤相當有限,何況山頭林立,一經分薄,更成散沙一盤。

此外,即使是精銳的傘兵組織,都缺乏能得到支持的政治描述,若拿佔領期間的政治路向作為競選政綱,恐怕未見利先見弊。而佔領時的盟友民主黨、公民黨等不再是盟友,反成了競爭對手。就形勢而觀,傘兵組織只能求諸運氣而毫無勝算。

與運作成熟、長期深耕地區事務的各大政黨相比,傘兵空降落區,缺人脈乏政績,參選的政治能量不可樂觀。也許他們也自知如此,只把參選當作練兵,圖謀於長遠。無論如何,傘兵蜂起參選,乃成事不足,攪局有餘,選情將前所未有地紛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