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山般咸道石牆的百年細葉榕上周突遭移除,當區居民、愛樹人士及公眾均感可惜,亦不滿當局突然斬樹。有樹木專家表示,古樹無即時危險;而路政署則指出,斬樹是由於樹木有「潛在倒塌危險」、「保障公眾安全」;坊間亦有推斷,認為當局可能鑑於近期屢有塌樹傷人,令官員的警覺性提高。從此事中,我們看到「有權用盡」與公眾期望的迷思。

近來社會爭議多涉及公眾期望與權力運用。不論是次斬樹、港大委任副校長還是問責團隊更換局長,三件事的共通點,就是行政當局行使法例或規例賦予的權力做事本無不妥,問題是當局運用權力時不依慣例,而是行使以前沒有先例可循的權力。公眾會視之為「新做法」,與本來期望有落差,容易引起公眾不滿。

因此,以新方法行使權力時,必須在不同層面做好公眾期望管理。對於港大事件及更換局長,坊間已多評論,不贅論。而在斬樹一事,當局起碼事前向當區居民及區議員解釋,同時應與樹木管理專家小組建立共識。本來專家小組可以給予當局某程度的認受性,現在卻逼他們反過來質疑政府。

社會對政府的期望愈來愈高,監察政府及參與政策制訂的氣氛高漲。與其用更大的權力頂住公眾壓力,不如用接地氣的方法。台北剛遭颱風吹襲,有一紅一綠兩個郵筒給招牌壓成彎腰模樣,市民稱它們是「最萌郵筒」。若根據本港行政思維,「損壞」了的公物,當然是盡快移除及更換;但台灣當局將郵筒原址保留,並立告示牌作為這次颱風強大的見證,市民大讚。靈活變通地運用權力,還是取巧、繞過既定程序,以小看大,我們應好好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