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為新加坡「金禧」之日,也是李光耀逝世後的第一個國慶。總理李顯龍的國慶獻詞中,一改過去匯報國家經濟數據的慣例,回顧了既往新加坡發展取得的成就,並鼓勵全國團結一致,共同進步,放眼未來。

筆者認為,李顯龍此舉意義極大:除了藉此緬懷先父、建國總理李光耀外,同時代表着新加坡正式進入了下一個時代,一個充滿未知性的後李光耀時代。

五十年前,新加坡從馬來西亞獨立,沒有人對新加坡寄予任何期望。五十年後的今天,新加坡模式已經成為榜樣:李光耀公共行政學院恍如聯合國,各地政府官員、社會工作者紛紛前來學習。新加坡的成功毋庸置疑,藉着「金禧」回顧新加坡發展歷程,既是對李光耀先生的緬懷,也是給予這位新加坡之父崇高的致敬。

另一方面,近年新加坡政府面臨多個社會問題,對於李顯龍的施政是不小的挑戰,包括大量外來人口帶來的國民身份認同危機、對民主及媒體自由的訴求、人口老化等。當中,身份認同最棘手,國慶獻詞從發展歷史回顧中,帶出了總理對國民身份認同的關注,某程度上表示了政府施政焦點從經濟發展上的轉移。

對於新加坡後李光耀時代的平穩過渡問題,李氏家族早有準備:一邊廂,李顯龍在任總理多年,以「精英治理」的姿態施政,試圖遠離父親光環;另一邊廂,李光耀也刻意遠離政壇,為李顯龍樹立屬於其個人的政治威望和形象,但成效甚微。後李光耀時代的新加坡從英雄時代進入到制度時代,缺少了父親的光環和幫助,李顯龍將要面對民眾更嚴苛以及回歸理性化的治理訴求,對李顯龍來說考驗不小。

新加坡社會需要時間去調整及適應後李光耀時代。儘管背景大有不同,但仍希望香港「後港英時代」十八年的痛苦經驗,可供新加坡借鑑。相同的是,民眾對上一個時代有難以抹去的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