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問題愈演愈烈,最新統計顯示,目前公屋輪候宗數已逾二十八萬之眾,突破三十萬大關只在朝夕,平均上樓時間亦由目標的三年推遲到三點四年。這還未將非長者單身人士申請計算在內,否則,平均輪候時間勢必成倍延長。

香港的神奇在於,儘管無殼蝸牛的隊伍愈來愈長,真正露宿街頭的人士並未見明顯增加,秘訣在於劏房到處開花。一方面,劏房以環境惡劣、危機四伏、租金高得離譜著稱,一再成為外國傳媒報道的主題,甚至被稱為「香港之恥」;另一方面,劏房為大量無殼蝸牛提供了片瓦遮頭,堪稱基層的福音。若是沒有劏房,窮人就真的只能睡公園或大橋底,甚至買頂帳篷長期搞佔領行動了。

安得劏房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劏房不僅是人道精神的體現、基層的依賴,也為港府建屋無能遮醜。前特首貪曾爵士膽敢在國際場合吹噓香港窮人沒有房屋問題,劏房為其提供底氣;港府之所以委任陳茂波為發展局局長,很可能看中他曾為劏房業主,擁有解決房屋問題的另類經驗。鑑於港府拓土建屋阻力重重,寸步難行,十年建造四十八萬個公私營單位的偉大目標隨時泡湯,若港府將十年大計改為提供四十八萬個劏房單位,落實應該不成問題。

明乎此,就理解為何港府對打擊僭建放軟手腳,為何對違反地契、不符消防安全的劏房問題隻眼開隻眼閉。舉個例子,元朗某業主在農地建成「鐵皮豪宅」,港府曾接獲舉報,認定建築物違規,並曾發信要求糾正,但遲遲不執法,說穿了,不就是鐵皮豪宅有助解決居住問題,若依法取締,無法安置現有租戶嗎?

窮則變,變則通。面對房屋問題尾大不掉,港府不如盡早為劏房正名,將之正式納入香港房屋政策的一部分。鑑於劏房業主貢獻良多又忍辱負重,港府應為他們頒發大紫荊勳章,以資鼓勵,就由帶頭經營劏房的波波局長帶頭領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