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埗今個月舉辦「見光墟」試驗計劃,三十個獲選商販由本周開始一連五個周日在該處擺地攤,出售一手或二手衣物、雜貨、電器等,吸引不少市民「趁墟」。其實在外國,一些周末或周日擺檔的市集早已不是新鮮事,不少市集甚至連介紹當地的旅遊書亦有推介。

除了「見光墟」,天水圍亦有「天秀墟」,共通點是主要由當區基層市民以低廉的租金承租做小本生意。不過這些墟市往往選址較偏僻,如「見光墟」就位於港鐵深水埗站至南昌站中間,從兩個港鐵站出發,均需步行一段時間,並不十分便利。「天秀墟」位置亦是如此,以致人流不多,開業時小販更寧願繼續在他們自行組成的「天光墟」無牌擺賣。

除了不就腳,過往舉辦的墟市都面對僧多粥少的問題,申請者遠多於可提供的攤檔數量。以早幾年的「天秀墟」為例,墟市只有一百多個攤檔,但申請表則有三千多份,申請者成功抽中有如中六合彩,基層市民想合法地擺賣都要看有沒有運氣。

政府經常把消除貧窮、扶助弱勢掛在口邊,在墟市問題上卻十分保守,連深水埗「桂林夜市」也無法包容,卻說要學外國搞美食車。其實墟市不僅為基層提供生計,也可以成為無法負擔高昂租金的年輕人創業的機會。政府要發展多元經濟,改善民生,墟市也是其中一條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