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食物及衞生局公布了《醫院管理局檢討督導委員會報告》。督導委員會經過兩年的檢討,在組織架構、資源和人事管理等五方面提出了十大建議,這是醫管局成立二十五年來首次進行大型檢討。對於一個總開支達五百億港元、管理七萬多名員工的龐大機構而言,提出的建議多涉及統籌和提高資源使用效率,說明社會上對醫管局的工作大致上是滿意的。事實上,香港的醫療服務在國際上也被評為有效的醫療系統。

醫管局成立之前,香港也曾面臨醫患矛盾、醫療成本昂貴和服務質量下降等問題。香港的經驗值得總結,可為正在改革的內地醫療體制提供參考。

醫管局的重要經驗有三:第一,政府管不好的事情,應下放權力,以法定機構的方式,讓有管理才能的專業人士去管理。第二,並非所有的公共服務都適合下放,醫療服務的特點為政府下放權力提供了有益的經驗。第三,儘管下放了服務的權力,政府在財政、制訂政策和監管上的角色依然持重。

上世紀八十年代,公立醫院擁擠、混亂,那時本來能容納六個人的病房會擠進十二個病人,而且醫院的走廊、電梯旁,到處都是躺在折疊床上的病人,而每個診治環節都要拖很久,病人極其痛苦,醫療服務毫無效率可言。

究其原因,是當時公立醫院都是由政府官僚負責管理,醫生也都是公務員。政府的統一制度化管理和高度集中的政策安排,都不可能制訂出一套針對醫療服務所需要的管理辦法和靈活處理的空間。懂得醫療服務的醫生大多對管理不感興趣,需要管理的官僚又不懂醫療服務的需求。

設立醫管局的首要考量,就是要解決這個政策上供需不匹配的問題。辦法是,讓醫管局獨立於公務員架構,以便採取適合於醫院管理的資源、人才和財政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