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接連發生與公共行政失誤相關的新聞,繼鉛水風波後,發生了屯門醫院肝酵素化驗出錯以及疑是消防擅改派車措施導致病人死亡事件。一連串事件的發生,都可能產生於政府有關部門在監管上出現漏洞。這些悲劇,如果政府內部管理恰當,很有可能可以避免發生。以上事件令筆者有兩方面的思考:一、社會各界在公共行政上的監管作用;二、政府接連出錯的根源。

在社會公共行政監管上,從三件事件的消息披露源的不同,得到耐人尋味的發現:鉛水事件由立法會議員揭發,肝酵素化驗出錯問題是由屯門醫院自行公布,消防派車事件則由救護人員向報社提供相關資料。試想,倘若沒有議員的揭發、沒有醫院的自願公布、沒有救護人員的爆料,受影響的市民至今可能還被蒙在鼓裏。如果沒有救護人員的爆料,不知消防處和醫管局會否倣效屯門醫院,自行公布事件。議員和媒體在這系列事件上,分別代表了兩種不同的方式和渠道,幫助市民對政府進行監督,而他們的作用也是無法被取代的。

上述事件影響人數眾多,部分人群健康受損、部分人士已經離世,甚至出現個別人士因此喪命。在付出沉重代價之後,剖析政府在醫療相關事宜接連出錯的根源,必將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監管和溝通將是兩個關鍵字,這兩個詞同樣適用於香港其他問題,例如房屋、社會福利、經濟發展、青年問題和老齡化等。政府內部是否對各問題有全面且跨部門的討論與溝通,社會各界及政府內部是否對相關問題給予充分的監管及關注,這都應該是我們從這系列事件中需要吸取的教訓,「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並不是理想的公共行政管理和社會監管方式。

今次事件令數以萬計人受影響,下次假如遇到的是經濟增長乏力、青年就業或老年醫保等問題,政府面臨的指摘將遠大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