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科技大學推行「本科生研究計劃」已十年,打破只有大學教授或研究生做學術研究的框框,讓學生在教授帶領下,可早在一年級開始「升呢」參與「教授級水平」的學術研究,發掘對研究的興趣。有學生在麻省理工學院交流期間,參與研究生物探測器,若研發成功,可助診斷腸癌。

印度裔科大生譚傳立去年到MIT交流九周。

譚嘉因

科大上學年有近四百名學生參與研究計劃,校方提供約二百五十個研究項目供選擇,遍及科學、工程、商業及人文社會科學科等,資料在網上發布,有興趣的學生可聯絡負責的教授。此項計劃因參加者眾,由當年成立時的短期暑期課程,自一○年演變成一個學年的學分課程,修畢者可獲一個學分。

堅持「兩不」孕育專才

科大協理副校長譚嘉因是當年計劃「推手」,十年前冀打破既有框框,讓有天分或興趣的本科生埋首研究,孕育科研專才。計劃推行十年,校方堅持「兩不」,「不」遷就學生能力而降低研究難度,亦「不」限學生只從事本科研究,鼓勵跨學科挑戰。

除參與本地研究外,學生亦可遠赴外國著名學府感受研究氣氛。科大與麻省理工學院(MIT)、劍橋大學、東京工業大學及歐洲核子研究組織合作,讓科大生到當地交流及參與研究,校方正與更多知名學府商討合作。

「我希望在學習領域以外嘗試更多」二十一歲印度裔科大生譚傳立,主攻生物科,去年到MIT交流九周,在當地參與兩項研究,協助研究一種生物探測器,用以找出消化系統的出血位置,方便日後診斷腸癌及體內發炎問題。譚傳立表示,研究仍未完成,正優化探測出血位置的精密度。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