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回憶重要抑或社會發展重要,這個看似是二擇其一的爭論,是近年香港面對的複雜問題之一。只是全球競爭力迅速變化,鄰近地區發展飛快,別說「亞洲四小龍」,就連深圳、澳門,現階段也不比香港遜色很多,問題是如何平衡民生情緒與地區發展,幸而近年有些香港青年開始找到中和點。

譬如,去年底佐敦開設了一間荔苑樂園餐廳,以昔日大受市民歡迎的荔園為主題,設置搖搖船形卡座、大象和旋轉木馬等,吸引大批市民前往懷舊一番,亦有不少八十後、九十後去朝聖,希望感受一下他們小時候的模糊片段或從未有過的回憶。到近期,昔日荔園主人邱德根之子邱達根宣布,荔園將在中環海濱重新登場,令人想到社會發展只要動動腦筋,不一定要堅持原址保留,也可重塑這些集體回憶。

另一個例子是太平清醮。雖然搶包山日前因天雨及雷暴被迫取消,但令人動容的是,有年輕人竟然想出製作「平安馬卡龍」,以平安包的概念放進馬卡龍之內,並印上「平安」兩字。這麼多年來,大家都說平安包容易變壞,亦有不少人貪其意頭才吃一點點,甚為浪費,但原來傳統節日加添創意,將節日推向年輕化及商業化,製造不少商機,讓更多人有興趣了解這些傳統節日,就如年宵市場一樣,都是年輕人發揮創意及玩意的時候。

年輕人其實從來不缺創意,像以往坊間有一些花牌相架,以慶祝結婚生子等人生大事,亦是難得地糅合創意及傳統,將舊有思維和集體回憶延續至下一代。只要年輕人運用他們的精力和想像力,在適當的地方發揮,他日必成大器,香港便有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