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常說香港向上流動的機會愈來愈少,既然本土缺乏,何不往外尋求?據中國社科院最新報告顯示,深圳的綜合經濟競爭力首次超越香港,而在綜合增量競爭力方面,香港更由前年第十八位下跌至去年三十二位。報告指香港過度重視貿易、金融、航運、旅遊、專業服務五大產業,忽略極具潛力的新興行業。

說得沒錯,中國地大物博,資源充足,行業工種及發展空間比香港更勝一籌,筆者有一位朋友是拍微電影的,他說在香港,投資與回報不要說成正比,餬口也不夠,因市場太小,找人投資非常困難。現在他改在內地發展,拍一齣成本幾十萬元,但最少也有過百萬元收益,而且可發揮的空間更多、更廣。也有位畢業於時裝及紡織系的年輕朋友,早年在港屢次碰壁,苦無機會,於是北上就業,到上海任職某針線廠的見習行政人員,一下子就能夠見識大工廠的運作,與過千名內地員工相處交流,獲得難能可貴的見識與體驗。內地的人口市場約是香港的二百倍,市場容量大,只要有好的產品,成功及發展的機會自然增多。

更重要的是,認知了內地的工作環境及人事方式,過程中不斷學習及適應,他日回流香港,定能將新思維帶到香港的產業之上。從此,履歷表上增添了一項比同期者更優勝的難得經驗,僱主亦會看重曾北上就業者的適應力及新視野,正如筆者那位朋友,回港後隨即躋身某大外資時裝公司擔任要職。香港青年最為人詬病的,往往是不肯走出舒適區,北上就業就是要離開香港這個溫室,從而帶來無限挑戰及機遇,若能梳理自己的思緒,解決語言文化等差異,放諸四海,游刃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