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被譽為美食天堂,除了中西各式著名食肆雲集,還有多款具特色的街頭小食,例如魚蛋、碗仔翅、臭豆腐、雞蛋仔等,為本港飲食文化重要一環。無奈隨着時代變遷,大眾對衞生的要求有所提升,昔日無牌小販的衞生程度未必為今天港人所接受,食環署也有責任去保障市民的健康,如何平衡兩者?筆者贊成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在預算案中的建議,引入Food truck(流動美食餐車),讓美食能在政府監管衞生的情況下生存。

Food truck最早於紐約等大城市出現,是以一架小巴形式的車輛經營美食,例如漢堡包、雪糕、Pizza等,更有fusion菜,許多餐車充滿創意,在美國有人將舊消防車改裝成Pizza餐車,除了為食客帶來美食,更帶來新鮮感。更有倫敦餐車老闆以水陸兩用的雪糕餐車,時而在海上、時而在陸上賣雪糕,經營手法靈活。

許多人誤以為美食餐車在歐美流行,只走高檔路線,但以台灣為例,近年無論在士林、饒河或師大夜市,均有多部流動餐車提供各式各樣的美食。而筆者最近在台灣更發現,在松山文創園區新開設的誠品書店前面有多部流動餐車,這些餐車較外國的餐車為小,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有些餐車布置如日式居酒屋,售賣串燒,另設矮櫈供客人坐在旁邊享受小食。此外,港人愛去的南韓也開始流行流動餐車,售賣傳統小食,如燒烤、炒辣年糕等。

坦白說,若街頭小食仍是以木頭車或手推車經營,衞生問題的確令人關注,若政府提供完善的發牌制度,引入流動餐車,小販毋須擔心牌照失效等問題,更能保障小商戶可安心經營傳統街頭小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