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社會流動性前,必須認識社會分層的概念。簡而言之,社會分層是指社會按照某種原則或指標,將各人分作有高低差別的組別當中,繼而能夠分析當中的差異,如何導致各人不同的命運。社會流動性,就是一項量度整體人群的社會位置變動的指標。

通識研究協會主席 馬震寧

階級是社會分層中最廣為人知的向度,而關於社會流動性往往論及階級的變動。個人按收入或職業聲望或組織身份而分屬不同階級,採用的分類標準視乎分析需要而定。現時較多採用英國社會學家Goldthorpe的模型,將所有人按職業種類分成七個類別,七個類別更可進一步簡化為三個階層,即服務階層、中間階層和勞工階層。社會流動性分析的就是階級的變動,而探討的大多是代際流動,即個人的社會階層與父母的社會階層之間的差異。

透過探討代際流動性,可以分析社會階層的開放性,亦即所謂上位的機會。小孩一出生時,按父母的職業分屬不同階級,稱為階級來源。成年後,個人現時的職業就成為分層的指標,即階級終點。將一群人的階級來源和階級終點的數字收集起來,就可以製作一份以階級來源為縱軸,以階級終點為橫軸的表格,分析社會階層的開放性。橫向比較時,可以看到同一階級來源到達各個階級終點的機會,結果通常是大多停留於父母的階級終點。縱向比較時,可以分析不同階級來源,能夠進入同一階級終點的機會率。

社會流動性看似能夠完整地分析上位的機會,然而所謂的上位,卻受整體經濟結構的影響。經濟轉型推動職業結構的改變,無形中改變了社會分層的現況,繼而影響社會流動。

香港在八十年代開始工業衰落,工廠職位大幅減少;同時,服務業就業職位大增。原先的工業人口轉為服務業人員,導致勞動階層人口縮小,服務業階層大增。按職業分類的標準,工業人口為勞工階層,服務業人員被劃入服務或中間階層,因此數據上會出現大規模向上流動的假象。當經濟轉型完成時,中間階層出身的人成為主流,進身服務階層的機會甚少,向上流的難度增加。不少人一生停留於自己的階級來源,甚至下流至更差的階級終點,故數據會顯示香港向上流動概率下降,下流概率增加。不明箇中道理的人,會直接引申出向上流動機會減少或社會不再對青年開放的結論。

社會流動問題很大機會以數據分析的形式,出現於通識考卷。社會流動性的議題,要求的是嚴謹的數據分析技巧、圖表閱讀技巧,不能籠統地描述。數據只是分析工具,沒有一組數據能夠完全反映事實。需了解數據統計方法、定義,留意其中的問題,選擇合適的方法去分析,道破數據的誤用。

網上專頁:on.cc/sunstudies

聯絡電郵:studies@on.cc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

昔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