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死亡是忌諱,不獲廣泛討論的議題?香港大學調查發現,逾三成受訪市民認為,喪親家庭在喪親後數月不宜出席任何社交場合;逾一成認同見到屍體或棺材會「行衰運」。港大社會工作及行政學系系主任陳麗雲昨稱,社會普遍對死亡有禁忌,但她強調,死亡是人生必經階段,市民應早有準備,主動與親友溝通,表達個人對喪禮的意願及形式,不應有所避忌。

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獲華人永遠墳場管理委員會(華永會)資助,開展「香港身後事的世紀演化」研究計劃,並進行一項嶄新死亡預備及遺體處理方法問卷調查,去年訪問逾一千一百名計劃參與者,了解對死亡觀、器官及遺體捐贈、殯葬安排等看法。

逾一成受訪者認為,白頭人不送黑頭人,以及見到屍體或棺材「行衰運」;逾三成受訪者認為喪親後數月不宜出席任何社交場合。陳麗雲認為,喪親者需要身邊人支持,反問若不願見人,怎面對哀痛?

多推廣合葬概念

她說,市民對身後安排應有準備,甚至可主動了解老一輩的心願,為他們舉辦惜別禮或回憶影片,緬懷過去,不應讓他們死前存有遺憾。

殯葬方式趨向簡約環保,逾五成受訪者擬花少於二萬元處理身後事;逾六成半願採用環保棺木;半數人願將死後骨灰放入其他親人的骨灰龕內。華永會行政總監盧美華表示,家人合葬的概念仍須推廣,該會轄下四個墳場的龕位及大部分墓地設有合葬服務,龕位每加放一名先人骨灰,收費二百元。墓地每加放一名先人骨灰,收費介乎一千八百元至三千六百元。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