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有云,「禍從口出、病從口入」,食物或飲用水安全相當重要。本港有生物公司成功結合轉基因鯖魚將魚及斑馬魚胚胎測毒技術,兩至三天內便可檢測達一千種毒素及雌激素,能用於食物、藥物、塑膠製品、化妝品及水等人類會接觸到的物質,較傳統測毒技術快速、便宜及準確。相關技術上周五榮獲今年第四十三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最高榮譽大獎,從四十八個國家及地區的逾千件參展作品中脫穎而出,為港爭光。

港企「水中銀」結合轉基因鯖魚將魚及斑馬魚胚胎測毒技術,獲得今年日內瓦國際發明展最高榮譽大獎。(日內瓦國際發明展網頁圖片)

斑馬魚胚胎接觸到毒素後會發育異常,讓研究人員能快速界定檢測毒素種類。(水中銀(國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網頁圖片)

轉基因鯖(魚將)魚在接觸到雌激素後,肝臟會產生一種螢光綠色的蛋白。(資料圖片)

斑馬魚與人類基因有近九成相似,可用作模擬人類的新陳代謝系統,斑馬魚胚胎接觸到毒素後,會在四十八至七十二小時內發育異常、畸形,如心臟變大、缺眼或背部變彎等,能精確地確定侵略反應,快速界定檢測毒素種類。轉基因鯖魚將魚則在接觸到雌激素後,肝臟會產生一種螢光綠色的蛋白,雌激素濃度愈高,螢光度愈高。用於檢測的魚類因尚未成形,獲動物權益組織認可。

數天檢測千種毒素

研發出相關測毒技術的香港企業水中銀(國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部及實驗室位於香港科學園的生物研究中心,由創辦人陳子翔於二○一○年成立。該公司首席技術官陳雪平為城大生物醫學系畢業生,十年前起與該系教授鄭淑嫻一同研究轉基因鯖魚將魚及斑馬魚胚胎測毒技術,其後城大將技術授權與「水中銀」繼續研究並應用於商業領域。

陳雪平指出,傳統以化學分析方法測毒,每次只能檢測五至八種毒物,如要檢測一千種毒物便需時數個月,但轉基因鯖魚將魚及斑馬魚胚胎測毒技術只須數天,成本亦少六成。鄭淑嫻補充指,斑馬魚胚胎對毒物反應快,故主要用於測試急性毒物;轉基因鯖魚將魚生長期較長,故用於測試慢性毒物及雌激素。

陳雪平又指,公司已與食品公司、化妝品集團及部分政府部門合作,將相關技術用於檢測各產品的安全度,未來希望繼續完善技術,研究不同毒物對特定身體器官,如肝、腎等方面的影響。

泛民拉布阻設創科局

特首梁振英在行政長官網誌亦指,水中銀的創辦人把本地大學科研成果商品化,證明只要善用官產學研的結合,便能締造佳績。他又謂,本屆政府曾兩度提出設立創新及科技局,冀為業界注入新動力及為年輕人締造更多機會,可惜泛民議員不斷拉布,致三年來仍未能成立。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