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一二年七月一百五十噸膠粒在本港水域漂浮,嚴重污染本港沿岸海域及沙灘,釀成生態災難。政府同年成立由環境局統籌的海岸清潔跨部門工作小組,小組首份海上垃圾研究報告昨出爐,發現本港每年有一萬五千公噸海洋垃圾,逾九成半屬本地產出,亦有少於百分之五垃圾附有簡體字標籤,疑是從內地「越洋到港」,多數來自本港東面水域,即近大鵬灣一帶。有環保團體稱,近年在本港沿岸拾獲不少附有簡體字標籤的垃圾,或與內地遊客增加有關。小組於二○一三年四月至去年三月委託顧問公司進行研究,旨在查找海上的污染源頭及檢討和制定措施控制海上垃圾數量。報告分析指,污染源頭主要是塑膠及發泡膠,分別佔沿岸及漂浮垃圾的八成半及七成;逾八成垃圾來自陸地,主要由岸邊及康樂活動產生。

膠粒事件仍留「遺迹」

環保署助理署長(水質政策)阮慧賢指,海上垃圾有一萬五千公噸,僅佔都市固體廢物量不足百分之零點五,她形容為「非太嚴重的問題」,否認低估海上垃圾問題嚴重性,強調情況不容輕視,尤其是一次性即棄塑膠物品,包括食品包裝、容器等,建議市民應養成「廢物不留」的習慣,少用及妥善處理即棄物品。

海上垃圾問題涉及多個部門的工作,其中海事處專責處理漂浮垃圾,處方指,會因應情況加強近岸清潔隊於西南沿海的海上清潔服務,亦會在颱風後或雨季增加岸邊巡查。

膠粒事件事隔接近三年,一二年七月颱風韋森特襲港,一艘貨輪在本港南面水域疑難抵颱風威力,一百五十噸膠粒連同貨櫃墮海,環保團體透露至今仍在本港找到「遺迹」,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項目經理楊松頴稱,本港南面海灘如石澳、芝麻灣及愉景灣,依然有膠粒存在,強調有必要避免重現類似事件,否則將長遠地影響海洋生態環境。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