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港孩現象」受關注。不少調查指出香港小學生缺乏自理能力,全天候依賴雙親照顧。有機構為鼓勵兒童將「被動」及「不想動」變為「主動」生活方式,去年八月起在全港幼稚園和小學推動「EASY EASY好小事」計劃,宣揚日行好小事,人便有福了的訊息,鼓勵學生每日主動做好事,並以文字或圖畫記錄善行。收集的優秀作品中,以在家幫助家人做家務的好事行為佔最多。

陳靖朗(中)表示,參與計劃後學懂主動幫助別人。

365作品銅鑼灣展出

推動計劃的「以勒基金─我熱愛生命行動」昨指出,有近五萬名學生參選,共選出逾萬張優秀好事作品,然後由主辦機構評審,最終選出三百六十五張作品,編製成《好事日記》,每張作品由昨日起至本月十二日於銅鑼灣一商場地下公開展出。

主辦機構將逾萬張優秀作品分為十五大類別,當中以「家居篇」好事佔最多,達兩成三,例如幫助打曱甴;其次是「學校篇」,佔近一成二,例如扶同學落樓梯。

基金總幹事陳歐陽桂芬表示,本港家長及家傭往往一手包辦幼兒的起居飲食,令小朋友不習慣主動做事。她曾在網上見到有留言指小朋友連蘋果是甚麼顏色都不知道,冀透過計劃從小培養兒童樂於助人的心。

小學三年級生陳靖朗表示,以往較被動,或有着數才會主動幫人,但參加此計劃後,學懂主動助人,例如將課本及文具借給有需要的同學,幫助人後自己亦感到開心。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