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政治上,印象戰爭可能比實質戰爭重要。香港的親建制陣營多年來在印象之戰中落得慘敗,他們是時候要研究一下在這範疇上該如何用兵,即使不懂殲敵之道,最少也不該貿然出擊,以免造成無謂犧牲。

檢點下來,特區第一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在任期間,不算犯過甚麼大錯,但他有段時期被弄得猶如過街老鼠般,人人喊打,只是因為輸掉了印象之戰。

人們認為,董建華推行的八萬五建屋目標,是導致樓市大瀉、經濟下滑、香港民不聊生的主因,其實這只是印象上如是。實際上,八萬五政策從無大規模實施過,說八萬五是因,經濟下滑是果,那是從未經學術上嚴謹論證的事,只是一些熱衷反中亂港的人天天以此為題,因而便成功為特區塑造出如此壞印象。可笑的是,特區班子又傻不楞登地坐着任人抹黑,既不懂澄清,更不會反擊,使當年老董輸掉了形象,最後便幾乎輸掉一切政治資本。

老董施政期間的另一大罪名是推動二十三條立法,這原本不是甚麼大不了的事,訂立國家安全法是《基本法》規定特區的憲制責任,在昔日的殖民地政府,今日的歐美國家都有訂立國安法。但當時的輿論不停抹黑,在印象上使人視二十三條如洪水猛獸。結果由董建華時代開始,特區政府便被人樹立出一個負面形象,此戰一輸,自後便滿盤受困了。

目前,建制陣營是要設法開展形象重修工程,不宜再隨便自找麻煩。近日,有人建議將內地國安法移植香港,又建議教師入職前應先接受國情教育培訓,這些事最終估計都難以實施,但提出後便會予人口實,於形象有損無益,所以倡議者還得慎言和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