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精通通識概念》將分享通識科公共衞生單元的必懂概念:能源外交。能源外交的概念可跨越了現代中國、全球化及能源科技與環境單元,因它包含範圍很廣,故同學亦應多加留意。何謂能源外交?簡單來說就是用能源作為外交手段,其中又可以再分為硬和軟兩種能源外交。

顧問老師:通識研究協會主席馬震寧

在全球能源不足的情況下,能源極其珍貴,亦是國家必爭之物,因為要有足夠的能源,才有能力繼續發展。而地球上的能源分布可謂極度不平均。我們先來看看數據:沙特擁有全球約兩成原油,伊朗和伊拉克約一成,科威特約百分之八,而中國,雖然地大物博,卻只有約百分之一的原油。

擁有較多能源的國家都是一些相對國力較弱的國家,例如伊朗、伊拉克等地。石油正正就是他們可以和大國談條件的籌碼,可以增加他們在外交的影響力,甚至反過來牽制大國。當然,凡事有兩面,豐富的石源資料亦可能為他們帶來戰爭。

部分國家發展迅速,但自身能源不足,於是便以各種方法從別國得到能源。硬的方法是用武力強行從其他國家奪取能源,歷史上因爭奪石油而起的戰爭實在不勝枚舉,為人熟悉的波斯灣戰爭,便是伊拉克因爭奪石油入侵科威特,及後美國等國介入而爆發。

然而,硬的方法並不是太管用,現在更多國家願意使用的,是軟的方法,即國家以軍事、政治、經濟等利益和其他國家換取能源,而不少擁有能源資源的第三世界國家便能從中受惠。能源外交的兩大主要目的,是確保能源的供應和確保能源運輸的安全。

中國的能源外交便是十分好的例子。因為中國近年發展十分迅速,但在能源上卻不能自給自足,除了日常能源消耗外,還有迫切的儲備能源需求,因此便需要從其他國家中取得。二○一○年,中國和巴西簽署了一份能源協議,巴西石油公司每日會向中國提供十至十六萬桶石油,比以前足足增加了四倍多,而中國相應地則會借出一百億美元予巴西石油公司。

相似的協議也見於中國和俄羅斯的中俄協議,中國答應提供二百五十億美元予俄羅斯,而俄羅斯則會在二十年內向中國提供三億噸石油。在協議以外,亦有其他的能源外交手段。

美國在二○○四年起開始放寬對利比亞等非洲地區的經濟制裁,希望緩和各國彼此的關係,好讓美國可以重返利比亞石油市場。這樣的外交手段,可以避免正面衝突,更能促進兩國合作關係,達致雙局面。

對考生來說,能源外交往往是個較深的題材,因為涉及到錯綜複雜的國際關係。考試前,同學宜多留意國際新聞,加深了解國與國的關係,才能有信心處理好以上議題。

網上專頁:on.cc/sunstudies

聯絡電郵:studies@on.cc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

昔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