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俄克拉何馬大學一名兄弟會成員高唱帶有種族歧視字眼的歌曲,片段在網上瘋傳後捅了個大蜂窩。全美各地大學校園舉行反歧視示威,俄大校長更將該生趕出校,並揚言只要當校長一天,決不允許涉事者重返校園。由此想到此間的「驅蝗」行動,示威者逢內地人(甚至是疑似內地人)便不由分說指罵之,早就不是「反水貨」、「保護社區生活空間」那麼簡單,而日前被捕的暴徒當中,亦有大學生在內。然而,對於這種赤裸裸的族群歧視,除了教育局局長不痛不癢地表示「失望與遺憾」,本地學界基本上沉默一片,涉事院校更是不置一言。

不客氣地說一句,今時今日的大學早就淪為學店,學生是顧客,也是老闆,校長則是夥計,哪還有腰骨可言?早前佔領行動鬧得沸沸揚揚,多所大學的畢業禮上演舉黃傘鬧劇,好不容易才有一位校長敢直斥其非,已教人好生失望。如果說舉黃傘是表達政治訴求,應該盡量以善意包容,現在「驅蝗」學生則是講口又講手,為甚麼沒有人拿出像俄大校長那樣的勇氣?

也不能對大學校長苛責求全。沒錯,社會上主流的大多數並不認同,問題是,當主流的大多數僅僅是圍觀的看客,對暴行坐視不理,等於變相鼓勵惡人惡事。有人比喻得好,癌細胞最初也是「非主流」,你放任不管,等到擴散至全身時,命不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