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本土派組織反「水貨客」和個人遊的光復行動四處流竄,上周日更有大批黃衫軍到元朗,引發與當地居民罵戰和衝突。在三月召開「兩會」期間,個人遊問題成為討論熱點,有港區人大建議修改現時一簽多行政策為一簽N行,同時增加開放個人遊予數個大城市,以吸引高消費力的長線旅客。

其實,政府對個人遊的看法早就由無任歡迎變成有限管理,如深圳非戶籍居民一簽多行早前被煞停。據海關統計,從事水貨活動的港人遠要比內地人多。現時在北區、元朗、屯門等邊境區的深圳居民,是以「跨境」購買日用品和食品為主,他們算不上遊客,充其量是一國之下的跨市消費者,就如日本橫濱居民去東京購物一樣。

旅遊業是香港經濟支柱之一,僱用工作人口逾四十六萬三千,佔總勞動人口近百分之十三,入境旅遊相關消費超過三千億元。香港航運物流和金融業正面臨周邊嚴峻挑戰,香港旅遊業具有獨特文化和優勢,在未來一段時間仍可持續發展。事實上,近年到訪香港旅客持續增長,去年已經超過六千萬人次,其中內地客超過七成,個人遊更佔半壁江山,六成多是即日來回購物為主。

政府曾建議為香港旅遊業的接待能力和容量作評估,但缺乏一個科學的計算方法。對相關從業員和老闆而言,遊客肯定是多多益善;反之本土派則認為一個都嫌多。筆者認為,我們不應如本土派般強調個人遊的弊端而因噎廢食,更不要「斬腳趾避沙蟲」,採取過分的措施收緊個人遊政策,因為這除了對跨境購物者造成直接打擊,更可能進一步釋放「香港不歡迎內地遊客」的錯誤訊息,對旅遊業發展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