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空氣污染嚴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發表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環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鐵腕治理。而內地傳媒人製作霧霾調查紀錄片,揭露存於空氣與社會的黑暗,引起內地民眾熱議。中國要繼續發展經濟,環保工作又能如何做好?

顧問老師:歐陽凱琳

Q:內地空氣污染問題對國家形象造成甚麼影響?

A:對國家和社會形象影響固然是負面。過去西方國家的工業革命,歷時約一百年,中國自八十年代開始改革開放,現為改革開放後期,歷時只有數十年時間,比較之下,中國的發展是高速開進,發展當中難以兼顧環保工作且不能配合,經濟成果於短時間出現,隨之而來的污染問題,亦一發不可收拾。在地球村概念下,中國污染問題影響其他地區,蔓延珠江三角洲及其他地區或國家。中國要成為大國,除了經濟成果,亦應顧全道義責任,改善環境問題。

Q:霧霾調查紀錄片《穹頂之下》為何令內地民眾瘋傳?

A:霧霾紀錄片能引起內地大眾關注,因空氣污染是他們共同面對的問題,對日常生活有直接影響。霧霾問題亦是國家所關注之事情,當局清楚知道問題的嚴重,例如於舉辦國家盛事時,如北京奧運和亞太經合組織會議時,要求工廠、工地停工。而且製作紀錄片的柴靜,是中央電視台的前主播,過去曾揭露很多有關社會黑暗的新聞,是具公信力的記者,個人形象正面,作品讓人感覺具真確性,引起民眾熱切回響。

延伸思考

1.為何內地霧霾的議題於近年受外界關注?

A:內地改革數十年,某些內地城市,如北京和上海已成為已發展城市,不只單單信奉「發展是硬道理」,未必如以往要不顧一切開發。當大城市發展完善,市民不單只關注經濟生產,要求社會發展進入另一階段,關心一些非物質的議題,講究環保、文物保育。內地霧霾屬於首要的環保問題,更直接影響民眾健康,於近年備受關注。

2.過去,揭露中國陰暗面的資訊都會遭封殺,為何此片能夠幸免?

A:這與柴靜本身的背景有關,她曾於央視當主播,曾處理過不少揭露國家黑暗的新聞材料,知道什麼才是調查的重點。故此,她於發佈《穹頂之下》時,首先便指出製作此片是出於自己與霧霾的私人恩怨,是從母親的角度出發,而報道的取向不針對國家體系,內容是訪問學者對污染物的看法,並無對國家或制度的指控。紀錄片中,更有受訪者是來自部門單位的負責人,且片段發佈正值兩會前夕,跟國家領導重申環保減污染是未來重點工作,互相配合,令人感覺製片獲得官方默許。片段宣揚環保訊息,正中國家未來政策方向,加上無反動或批判制度的訊息,避過封殺命運。

3.內地要推行環保工作,有何困難?

A:最大的困難是,國民欠公民教育。發展環保工作,要軟件和硬件兼備,對於環境監察,中國內地有其標準和法例,但卻欠缺實踐環保的人,正是軟件追不上硬件發展。國家在高速發展經濟時,卻忽略公民教育。內地的商家及廠家思維,仍停留在只為發展經濟,不明白賺錢亦要要符合國家標準,工廠所排放的致癌物遠超國家標準,而監察力度亦不足。但因國家政策仍在追求經濟發展,發展其實依然是硬道理。經濟與環保,兩者是此消彼長,當經濟發展的大方針無改變,要進行環保工作亦不容易。

網上專頁:on.cc/sunstudies

聯絡電郵:studies@on.cc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

昔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