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兩個學年,八大院校每年有逾一千五百名學生因不同原因退學,其實不單止本港學生,不少從內地來港的「港漂生」,亦因未能適應本港校園生活萌去意。港漂生向大學院校求助的個案逐年遞增,一三至一四年度較一一至一二年度上升逾四成,情況已響起警號。記者近日成功接觸多名港漂生,發現不少人都要面對種種不快經歷,如初來港時語言不通、沒勇氣與本港同學接觸,學業成績因而未如理想,更有一名港漂女生精神大受困擾,放假回鄉更大病一場,直言「從冇諗嚟香港讀書會難適應到,很想離開,不想回來。」

王同學坦言曾經病倒及想過不再回港讀書。

崔日雄表示港漂生要面對學業、財政及文化差異,因而構成壓力。(資料圖片)

一名大學內地女交換生,疑來港後不適應自殺身亡。(資料圖片)

八大*非本地生求助個案

港漂生不適應本港生活,向大學院校求助的個案增多。(資料圖片)

「一早預料到冇咁快可以適應香港嘅生活,但冇諗過落差會咁大!」現年十九歲的王同學,於一三年由北京來港入讀香港大學文學研究及法律雙學位課程,她在開學時,與其他大學「新鮮人」一樣,冀度過多姿多采的大學生活,沒料到須終日與壓力為伴。

以普通話作為母語的她,初來港報到,日常生活、上課也由使用普通話,霎時全改用廣東話,真是被考起,「我去過廣州讀小學,但當時用普通話教廣東語,只得零碎記憶,剛嚟到香港連一句廣東話都聽唔明,唔識講,簡單如問路,也啞口無言。一聽到廣東話,就覺得自己不屬於呢個地方,覺得好疏離,好唔自在!」她坦言,因此而無法與本港同學深交。

勿將困難無限放大

溝通出現問題外,本港學習模式也與內地的南轅北轍,開學一個多月,她發覺追不上學業進度,想退修法律,集中精神修讀文學研究,「內地高考時着重背誦,香港嘅大學就重批判思維,要求同學參考大量中、英專題文章,加上學系裏面只有自己一個內地生,又聽過有內地學長學姐退修,所以好憂心係咪適合讀落去。」

她方寸大亂,勾起思鄉愁緒,「原本冇諗過喺閱讀周的七天假期回鄉,但突然好想離開香港,又掛住屋企,點知返到去就病倒,當時真係有諗過唔再讀落去,擔心自己冇能力,唔想再返香港!」

假期過後,她深諳既然到香港讀書是自己的抉擇,加上學費不菲,遂決心戰勝心魔,「強迫自己同本港同學溝通時講廣東話,閒時約朋友周圍去認識本地文化,結果發現多咗一份親切感。」她又寄語其他港漂生,要融入本港,一定要先認真學好廣東話。

她又認為中港衝突並非想像中大,港漂生不需要自我劃界,她笑稱當初遇到本港的宿友無禮對待,起初誤以為是因為自己內地人的身份,後來才發現,原來此位同學對所有人都是無禮貌,「毋須因為身份而特別敏感,更加唔好將遇到嘅困難無限放大。」

期望過高形成壓力

港漂生來港不適應的個案,近年有上升趨勢。在過去三年,非本地生向八大院校尋求協助的個案,由一一至一二年度的四百一十八宗,上升至一三至一四年度的五百九十宗,增幅逾四成。

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社會科學及教育學部總監崔日雄分析指,港漂生要面對兩地文化差異,以及自己對學業的期望,「有學生用咗家人好多錢,才能來港,所以對學業有好高期望,甚至有學生要獲得獎學金,才可以留低繼續讀書,呢類都會形成壓力。」

教育局發言人指出,政府由○五年至一四年年底推行國際化配對補助金計劃,支援包括協助非本地學生與本地學生共融的措施。而各院校亦設有輔導及支援機制,提供個人及心理、學業、職業發展輔導及財政資助等。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