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月,本港再次出現極具本土意識的「光復」熱,繼「光復上水」、「光復屯門」後,上周日由網民組織動員的「捍衞沙田」最終亦演變成暴力衝突,有警員及市民受傷。

自推行「個人遊」及「一簽多行」後,內地訪港旅客數目激增。據旅發局統計,內地訪港旅客數目由○二年(推行「個人遊」前)約六百八十萬飆升至一三年超過四千萬。而隨着更多內地遊客並非初次來港,他們的旅遊模式已由「觀光旅遊」演變成「購物旅遊」。據旅發局一三年的調查,過夜與不過夜的內地遊客中,購物分別佔他們逾七成及九成的在港消費,而購物清單主要為珠寶首飾、電器、化妝品、藥品、個人護理用品等。

市民與內地遊客矛盾加劇,源於○九年「一簽多行」計劃出台後衍生出龐大的水貨市場,水貨客出現於市民日常生活的各個環節,除了旅遊景點,集體運輸系統、非熱點的購物商場、食肆、消閒去處都有內地遊客身影。在媒體及網絡平台渲染下,市民經常接收到有關內地遊客的負面訊息,「光復運動」隨之而生。

縱然內地遊客來港消費對本港經濟有正面影響,但面對愈演愈烈的衝突事件,「個人遊」及「一簽多行」計劃必須盡快檢視。特區政府必須更好掌握本港接待旅客的承受能力,優化現時的旅遊入境政策。但礙於「個人遊」屬CEPA框架下的旅遊開放措施,特區政府在改變內地遊客入境政策前,必須與中央商討有關安排。旅遊業乃香港經濟四大支柱產業之一,對香港經濟影響舉足輕重。香港是好客之都,港人應展示好客精神,尤其不應歧視內地遊客,做出各種不必要的惡意挑釁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