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用膳多陷阱,過敏患者慎食!歐盟月前實施食物標籤法,規定成員國的餐廳餐牌必須列出多款致敏食材。但作為「美食天堂」的本港卻沒有相關法例,有食物過敏症患者坦言,外出用膳有如「搵命博」,曾試過進餐時不慎吃下致敏食物而急需入院搶救。記者日前巡查市面發現,不少食肆為搞噱頭,將菜式改成騎呢菜名,美食成暗藏致敏的「糖衣毒藥」。立法會議員狠批,本港推行相關法例落後於國際,在毫無監管下,食客只有自求多福。

糖水店職員奉上沾有花生碎的糖不甩予表明有花生過敏的客人。

有西式餐廳的餐牌會註明食品可能含有果仁。

一些「騎呢」菜式或會含有致敏的食材。

餐牌菜式只以英文標示材料,單看中文名難知成分。

有拉麵店的餐牌只有日文。

陳勁芝指本港不少人有食物過敏反應,小朋友更常見。

有店員(右)被食客問及糖水的食材時支吾以對。

唔敢亂嗌
岑小姐(市場業):「梗係有法例監管好啲,我覺得飲食界都要保障番食物敏感嘅食客列明食材,如果唔列我唔會嗌。」

周小姐(自僱人士):「雖然我同囝囝都冇食物敏感,咁都關心自己食咩落肚,見過啲騎呢菜式名,一定問清楚先落單。」

「明明問咗個葡國雞飯有冇花生,話冇其實啲汁落咗花生醬,食完後,囝囝條脷好痕,即刻食抗敏藥同入院。」孫太十三歲的兒子對花生和堅果敏感,曾因誤食花生曲奇,需入深切治療部搶救,她表示外出用膳向來有「兩部曲」,首先向侍應確認食材,然後擔當「白老鼠」為囝囝試食,不過亦有次因菜心炒牛肉以沙茶醬調味又出事,一直對於餐牌冇列明是否致敏原食材感到十分頭痕。

歐盟在去年十二月中起實施新的食物標籤法,要求成員國內的食肆將菜式如含十四種致敏食材必須在餐牌列出,或以口頭提示顧客,違例會遭刑事檢控。反觀被譽為「美食天堂」的本港卻與國際標準脫軌,至今仍無法例監管餐牌必須標示致敏食材。

奇怪菜名材料不明

記者日前走訪各區多間食肆,發現大部分餐牌均沒有列出菜式有否含有致敏原的標示,更有許多連食材都沒有列明,不少更冠以「千奇百趣」的食品名稱,令人難以估計當中食材。

「吓?你真係考起我喎,等我問其他人先。」一間連鎖糖水店店員對記者查問一款糖水內的材料時大感驚訝,後來向其他店員確認才告知內有花生及眉豆等食材。他又指另一款雜果甜品由奶類及椰果製成,杧果敏感者可「走杧果」,但另一名店員補充指糖水原來亦有杧果汁。最後事先表明對花生敏感的記者「柯打」糖不甩,發現沾上花生碎,店員則指:「唔好意思,忘記咗你唔食得,你撥開啲花生啦!」

另外,太子一間連鎖茶餐廳將食品名稱改頭換面以作招徠,如其中一款多士含有奶製芝士和黑松露、另一款熱狗有芥辣醬、一款湯麵原來是番茄湯底製成。九龍灣一間茶餐廳有「大肚婆炒飯」、「傻佬炒飯」、「酒肉和尚窩麵」等,但外賣紙和門前餐牌卻沒有列明食材,店內餐牌亦只有附加英文材料。記者問店員原因,卻沒有正面回答。

旺角一間拉麵店亦為其拉麵命名特色名稱,十多款拉麵中中部分沒有列出湯底和食材,惟當中不少有雞蛋和蝦。至於深水埗另一間拉麵店,其餐牌則只有日文食品名稱和附有圖片,其中一款圖片中的麵上有「堆積如山」的不明粉狀,許多食客向店員查詢才知那些為芝士粉。

議員促與國際接軌

立法會議員王國興認為,本港為國際都會,食物安全指引卻落後於國際標準,建議政府應檢討有關法例,或鼓勵業界先起步作試點,提高餐牌文明,以保障食物過敏的消費者。他續稱,不少餐廳着重包裝,為增加吸引度往往將食物名「抽象化」,令食客難以了解所用食材。

食物安全中心發言人承認,現時並無相關法例規管食肆需於餐牌中列明致敏物質。消委會發言人指,去年消費者對食肆投訴近一千宗,當中有關服務質素投訴逾三百宗,而今年一月便有十九宗相關投訴。

記者及後分別致電有關食店回應事件,不少食店均表示不會考慮將使用的食材加入餐牌,只有一間稱會考慮在轉餐牌時,列出中文食材名稱,而大部分食肆負責人均指清楚每款菜式所用的食材,遇上食客的查問,店員均會解釋。 

歐盟勒令食肆列出十四種致敏原

雞蛋*

奶類*

大豆*

魚*

堅果*

花生*

芝麻

甲殼類*

羽扇豆

含有麩質的穀類*

芹菜

芥辣

軟體生物

用作防腐的二氧化硫

*為香港常見的致敏食物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