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生活壓力大,甚少有意識照顧自己的感受,容易導致抑鬱。為提醒市民及早預防抑鬱症,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家庭小組實務中心及明愛社區發展服務二○一二至二○一四年間,在港島東及深水埗區進行「社區為本精神健康促進計劃」,三千多名參與者中,有近四成面對抑鬱的威脅,七成參與計劃的情緒壓力管理班後,認為抑鬱傾向有降低。

中大及明愛合作在港島東及深水埗區進行「社區為本精神健康促進計劃」,協助市民對抗抑鬱。

梅君偉鼓勵有負面情緒的人主動參與計劃,及早預防抑鬱。

黃女士學懂凡事向好看,更成為精神健康大使,鼓勵其他新來港人士。

計劃發言人兼註冊社工梅君偉表示,計劃在兩區的屋邨及商場邀請市民填寫一份「抑鬱自填量表」,若得分高於十六分或以上,即屬易有抑鬱一族,結果發現四成深水埗區的參加者有抑鬱傾向,較東區參加者高一成,相信與貧窮處境有關。而十八至四十歲的年輕人或受家庭與工作失衡影響,亦較年過四十歲的人易有抑鬱傾向,單親及失業人士亦屬高危一族。

過來人成精神健康大使

梅君偉指,八成有抑鬱傾向的參加者不會主動求助或透露其精神壓力,以致未獲社工及政府部門轉介服務,而男性在表達情緒方面又較女性難,但不論任何性別的人,均期望能有人聆聽他們的感受,故鼓勵有負面情緒的市民,致電計劃的輔導熱線2337 1037,與社工及義工分享心事。

參與計劃的新移民母親黃女士,四年前來港時與丈夫同住東區劏房,當時其八歲兒子則另與丈夫家人同住,令她有感母子分離之苦,又曾遭丈夫家人對自己抱有不友善眼光,「無人可以同我傾偈,日日喺屋企喊」,參加計劃後獲轉介到精神科,並確診有抑鬱。

透過「社區為本精神健康促進計劃」的情緒壓力管理班及互助小組協助釋放情緒,黃女士學識凡事向好看,更主動在丈夫家人不適時給予悉心照料,剪指甲、沖涼一腳踢,「付出未必同收穫成正比,但我相信可以感動到佢哋,依家佢哋對我,仲好過對我老公!」黃女士今年更加成為計劃中的精神健康大使,以過來人身份,鼓勵其他新來港人士。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