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特首發表施政報告,詳細描述了政府的施政方向,涵蓋政治發展、經濟、房屋土地等各個方面,其中引人注目的是關於青少年的章節。以往施政報告是將青年政策和教育政策分開論述,今年則是直接合併改為「青少年教育和發展」。為何會將兩者合二為一?行政長官報告中多次提到的一句話可以回答,那就是「青年人是我們社會的未來」。

報告中關於青少年教育的方面還是可圈可點,其中最有新意的是成立三億元的「青年發展基金」,資助現有計劃未能涵蓋的創新青年發展活動,這對於培育香港創新人才有積極的推動作用,不過,普遍認為三億元太少。另一個大眾較關心的是教育局計劃更新中國歷史及世界歷史的課程內容,以提升學生對中國歷史與文化的興趣和認識。

另外,關於政府計劃資助學生在中學、小學階段最少各一次到內地交流,並在二○一五至一六學年起的三年內,將香港與內地中小學締結姊妹學校的數目倍增至約六百所,批評者認為這又是「政府企圖推動國民教育」。其實不然,香港回歸快十八年,港人了解中國歷史、了解國情是自然不過的事情。而且在中港關係水乳交融的今天,推動兩地青年的溝通交流,體驗不同文化,亦是拓展青少年視野的好方法,青年應對中國熱談的「新常態」、「一帶一路」有一定概念。

青少年是我們社會的未來,施政報告中「青少年教育和發展」的理念值得讚賞。但我更殷切地希望這理念和文字能實實在在地轉化成具體的行動,尤其是在創意經濟年代推動青年的創新創意潛能,真正發揮青年的才華,如果連同創科局一同參與,新思維下應更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