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歐洲想活得平靜,也許該考慮怎麼讓別人活得平靜。」法國雜誌社遇恐襲後,一位以色列學者談及土生土長法國人親手殺害自己同胞時如是說。恐怖主義陰霾近年一直籠罩法國,有安全高官聲稱,法國正取代美國成為極端恐怖分子襲擊的首要目標,話音剛落,「伊斯蘭國」便以行動給予肯定答案。「為何是法國?」正是法蘭西人此時此刻的共同疑問。

表面上,這次恐襲目標是屢次冒犯真主的諷刺雜誌,然而,不反思背後深層原因,慘劇只會不斷重演。西方文化與伊斯蘭文化的矛盾有逾千年歷史,雖然法國奉行宗教自由,但穆斯林移民及其後代卻難以獲得宗教與文化認同,而當局的政策也有意無意令矛盾加深,如出台禁止本國穆斯林婦女在公共場合穿戴面紗等政策,加上法國近年積極參與由美國主導的「國際反恐行動」,令當地穆斯林愈發不滿,變相將部分年輕穆斯林推向極端組織。

慘劇發生後,歐美政客無一不站在道德高地,指摘兇徒挑戰言論自由等西方價值觀。這種輿論已形成政治正確,任何反思都被視作異端邪說,更令人擔心的是,歐洲的反穆斯林情緒正在升溫,有媒體認為,歐洲正陷入宗教戰爭。

可以預見,形勢的發展將會證明,以更歧視的方式對付被歧視者的反抗,歐洲人勢將無法活得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