豢養御用文人,樹立學術權威,留待輿論戰時運用,是中共的慣技。國共內戰以至奪取政權後,與蘇聯決裂時期,中共自詡有革命理想,或自命馬列主義正統,論戰比對手佔優。然而,今天則以國族主義維繫政權,面對本土意識抬頭的香港青年,御用文人的言論實是幫倒忙,更暴露當下中共的文化死穴。

全國港澳研究會最近在北京召開香港青年問題研討會,成員北大法學院教授陳端洪表示,抗爭者不認同《基本法》政制規定及全國人大常委會「八三一」決定,本質上是不認同中國國體及政體,亦有人無視一國,不接受回歸。

陳端洪形容抗爭者是政治上的「無家可歸者」,國家需要對他們特別關愛,不是把青年作為政治對手及敵人來看,而是以家長心態,以人生經驗、「更高級的國家倫理」作為標準,既痛恨他們佔領的所為,又為他們的前途焦慮。

陳端洪這種幫閒,大概不知道,民國初年「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左翼思想大行其道,中共乘勢而起,反抗家長心態的舊禮教,是最得青年人心的主張,例如作家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不論是「五四」新青年,還是今天的本土年輕人,聲討「家長政治」,成為獨立自主的「無家可歸者」,不是羞恥印記,而是進步象徵。

香港與中國的矛盾,歸根結柢是政治文化觀念嚴重分歧,中共靠進步思想奪取政權,今天卻淪為逆時代潮流而動的反動派。一個背叛自身理想的政權,如要與較進步的對手論戰,注定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