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大戰過後,大批內地人湧來香港,港英政府為登記他們的身份,於一九四九年起向在港人士簽發一張紙皮製文件,上面貼有持有人的相片,並用人手寫上個人資料,這張設計粗疏的紙皮,原來就是香港身份證的「元祖」。之後推出的膠面身份證,其中小童版只載有持證兒童的姓氏而無名字,大小只約有成人證的一半,外形恰如某品牌餅乾,故俗稱為「餅乾仔」。走過偷渡潮、香港回歸,六十五年來身份證共歷六代變遷,才進化為現時卡上有晶片、可過「e道」的智能世代。

身份證歷史超過半世紀,其變遷見證了香港走過的大時代。

馮毅華左手所持的是第一代紙皮身份證,經歷五次變遷才變成他右手所持的智能身份證年代。

香港身份證發展歷程
第1代紙皮身份證
時期:1949年-1960年
特點:分黃、藍及粉紅三色,證件背面貼相片及需打指模。

第2代膠面身份證
時期:1960年-1973年
特點:以藍紅兩色分辨男女,蓋印顏色反映逗留期限。

第3代膠面身份證
時期:1973年-1983年
特點:不需要打指模,成人及小童證樣式統一。

第4代電腦身份證
時期:1983年-1987年
特點:電腦打印,首次引入防偽特徵;相片改為射印。

第5代電腦身份證
時期:1987年-2003年
特點:棄用港英政府徽號,引入了「永久性居民」的概念(右上及右下圖)。

第6代智能身份證
時期:2003年至今
特點:更強的防偽特徵,有晶片載有持證人指模模板,可過e道。

第一代紙皮製身份證,按一個人的階級(舉例是否官員)分成黃、藍及粉紅三色,個人資料書於正面,相片及指模打在背面,面積較大,與現時身份證的設計大相逕庭。入境處首席入境事務主任(人事登記)馮毅華接受訪問時指,當年港英政府簽發身份證,只為統計人口,設計難免較粗疏,後來《人事登記條例》實施,於一九六○年被膠面身份證取代,第二代身份證分成藍、紅兩色來識別男女,照片改放正面,證件面積縮小。

當年的兒童身份證大小,約有成人版的一半,載列小童的姓,無名無相,俗稱「餅乾仔」。七三年,第三代膠面身份證樣式改變,不再有持證人指模,加入了出生地點欄,統一了成人及小童證的樣式,兒童領證年歲由六至十六歲改為十一至十七歲,沿用至今。兩代身份證均以蓋印顏色反映一個人在港的逗留期限,黑綠兩色分別代表「無期限」及「有期限」,紅印的證件屬補領。

第5代棄港英徽號

一九八○年「抵壘政策」取消,面對內地偷渡潮,當時已與人事登記處合併的入境處,於八三年推出首張具有防偽特徵及全電腦製作的第四代身份證,引入有水印的防偽紙張,相片改為射印,證上資料亦捨棄打字及手寫,全面電腦印刷,當時在技術上難以偽冒,大大減低偽證可能,亦開始了把身份資料及相片統一放於證件正面。

八四年中英簽署《中英聯合聲明》,馮指當時「香港需要有一張可以過渡九七嘅身份證」,故在第四代推出後四年,即八七年,港英政府便推出第五代身份證,新證有兩大改變,包括引入「香港永久性居民」概念及證件背面棄用港英政府徽號,其餘設計大致與上一代相同。

○三年第六代的智能身份證推出,令證件大革新至智能年代,入境處在全港設九個換證中心,以近四年時間「全民換證」,證上晶片藏有持證人的指模模板,防偽性更高,亦成為該處推行可紓緩口岸人流的e道系統的關鍵,十一年來已簽發了一千一百七十萬張智能身份證。本港身份證歷史超逾半世紀,是港人身份的證明,其變遷亦見證了香港走過的大時代。

逢星期一至五見刊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