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連着聖誕節,既是普天同慶的時候,又是展示中國經濟崛起的櫥窗。以悉尼為例,從曼麗海灘到邦迪海灘,從海德公園到總督花園,從名店到超市,到處都是說着鄉音的同胞,令人感到既親切又震撼,以前是外國人到中國殖民,如今是中國人走向國際,全世界都感覺到中國的強大。

就如中國剛改革開放時,很難分辨藍眼高鼻老外的國籍一樣,洋人本來也分辨不出黃皮膚黑眼睛亞裔人的身份,但隨着中國人如潮水湧來,隨着時間推移,老外就看出了門道,總結中國人有「三大」,即錢包足夠大、嗓門足夠大以及脾氣足夠大:在購物中心狂熱消費的人,十之八九來自中國;在公眾場所旁若無人高談闊論的,往往是中國遊客;排隊等候時最缺乏耐性的,同樣是龍的傳人。

不是嗎?就在聖誕節期間,「又是中國遊客」一再成為泰國新聞的主題。繼中國客在機艙內吸煙被逮、中國醉漢騎走三輪車後,又發生兩名中國女遊客因插隊問題追打泰女事件,將巾幗英雌的強悍一面展露無遺。泰國人承認對中國人是既愛又恨,愛恨交織,而這正是國際社會對中國人的複雜感情。

事實上,中國遊客除了財大氣粗毛病多,隨地起舞的大媽舞同樣令人側目。放着刺耳的音樂,一群中年中國女性(也有中年男性參與)在公園裏、廣場上起勁地扭腰擺臂,她們陶醉在自己的世界裏,旁若無人。遊客及大媽舞,堪稱中國走向國際的兩大品牌,代表了中國式另類軟實力,儘管這種軟實力往往令人側目,甚至成為不懷好意炒作中國威脅論的依據。

中國的確在崛起,這種崛起帶着驕傲也帶着遺憾,不管中國在海外設立多少孔子學院,也難改善中國人的形象。如果老毛病改不了,素質不提高,就很難得到別人的尊重,中港矛盾就是其中之一。愈來愈多香港人不願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因為「中國人」已成為不文明的標籤。